这些戏曲的表演模式可谓是随心随性、毫无章法,既缺少精确无误且朗朗上口的台词,又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表演技巧。
更为糟糕的是,就连演出所呈现的内容都杂乱无章、良莠不齐。
其中既有不堪入目的荤段子,亦不乏令人掩鼻作呕的恶俗情节,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低俗内容,竟然都堂而皇之地搬上了舞台。
如此这般的戏曲作品,实在难以称得上具备丝毫艺术性,至于传承与发展之类,则更是无从谈起了。
不仅如此,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身处这个时代,朝廷并未采取强制手段来大力推行所谓的标准官话——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普通话。
你简直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缺乏统一规范的官话作为交流媒介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想要实现顺畅无阻的沟通,其难度究竟会有多大、有多不容易!
民间流传着一句广为熟知的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在尚未推广标准官话时,各地人们相互交流时所面临的困境。
陈琦便曾有过如此切身的体验。就在那区区方圆百里的范围之内,他竟然接连遭遇了三拨操持着截然不同方言的人群。
当他们试图展开对话的时候,每一方所说的话语对于另一方而言,都宛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双方只能面面相觑,仿佛鸡与鸭在徒劳无功地交谈着,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场景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陈琦在前世的时候,曾经听闻有人讲述自己在印度的旅游见闻。
那位旅行者所描绘的印度之旅,与他先前在东洲大陆的种种经历相比,已经不仅仅是“极为相似”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是毫无二致、如出一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据那位旅行者所言,当他踏上印度这片土地开始旅行时,每走过两三个村庄,就得被迫更换一次导游。
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啊,下一个村庄里的老百姓所说的语言,跟前两个村庄的百姓讲的话,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
如此一来,这位旅行者别无他法,只能频繁地更换导游以保证行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据那位旅行者说,在印度这个国家,被公认为标准官方语言的竟然是——“英语”!
没错,就是曾经的殖民者,英国人使用的语言。
只不过,印度人说的英语,是极具印度‘特色’的英语;它可是带有浓厚印度“风味”的独特存在。
旅行者们甚至给这种别具一格的英语起了个有趣的名字:“inglish”,也就是“india english”的简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