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在扬州很清闲,什么事都没有。
主要原因在于,经历了南方叛乱以后,南方豪门认识到了,现在的大隋蒸蒸日上、权力集中,兵精将广,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做不成改朝换代的大事,自然也对抗不了北方豪门大户。
杨广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机会。不能改朝换代,那就影响下一代。于是不用杨广跟他们对抗,不用王言抽刀子砍人,他们没有丝毫的反抗,直接光速滑跪,要支持杨广上位。
杨广感觉很没意思,王言感觉更没意思。
于是王言有了船坞,有了造船的匠人。等到了真正的春风十里的时候,杨广‘不经意’间听说王言整天在侯府里炒茶,于是王言就在洞庭湖边有了一大片的碧螺春的茶园……
相比起杨广整天的进行各种的行政事务,跟着王府的一干参谋研究扬州规划与发展,每天跟江南士族宴饮谈判,王言这个扬州军事一把手实在是太无聊了。
杨广怀上柔了,不跟南方豪门来硬的,就没他的用武之地。而扬州的府兵,都就地征调,随着杨素追着叛军一路砍到了泉州去。扬州本地只留下了一千多府兵,驻扎在江都。
这种敏感的时候,这些兵马肯定是不能进行调动的。要保证江都的稳定,保证杨广的安全,保证随时有对扬州大户动刀子的实力。
所以王言也没什么军务,只是去给这些人讲了讲规矩,安排了训练,隔三差五的检查一下也便是了。
除了偶尔的杨广问一下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意见,其他时候不是炒茶,就是研究造船,少数时候去到他在这边的,来自本地大户送给杨广的,杨广又赏给他的农庄里去,解决一些庄子里的问题,收一收庄户们的人心。
他就是三板斧,减租子,修庄子里的水利,再忽悠寒门士子来给庄里的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剩下的,无非就是庄户们各家有一些困难,借一些钱,或是农闲时候操练一二,别的就没什么事了。
其实王言也没做什么,甚至于都没花什么钱,毕竟庄子都是白来的么,他再投入,也不会再投出一个庄子几百亩地的钱来。
但收获的却是几十上百人的耿耿忠心,庄子里的男丁都愿意卖命。因为王言对他们太好了,好的他们受宠若惊,甚至于开始时候都睡不着觉,总得忐忑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过来。但心里还是总惦记着,不死一死,感觉对不起侯爷的大恩大德。
王言当然不用他们死,老老实实的过日子搞生产,操练的时候认真练就足够了。可能用不上,可能用的上,但练一练总没坏处,出门在外,大家一起结阵迎敌,胆气足,腰杆硬,不至于被谁欺负了去。
除了这些事,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在培养水军。等到造好海船以后,让这些人出海做事。
初步规划的目的地,就是后世的东南亚区域,主要以越南为主。那边的土地一年三熟,地利充足,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得天独厚。
从那边进口粮食回来,可以解决很大问题。而后再向周边探索,进行海贸赚取钱粮,同时积累造船经验技术,以及积累船只数量,赚来的钱粮补充消耗,最后进行远航,去到大洋的彼岸,弄回那边的种子,回来再研究个十几二十年。
如此再加上其他的本地良种的培育、改良,虽不能让百姓们全都吃饱,但却可以保证没人会饿死,都能吃上饭。
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提升肉食的产量,百姓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这都是成熟的路线,王言有着充足的经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古代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解决办法,肯定是要挥刀向门阀士族,否则这帮人不老实,尽坏事儿。不给他们杀服了,那他们就不服,总搞些阴私算计,败坏帝国根基,这是不可饶恕的……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儿了,杨广肯定是要持续打压门阀士族的,到时候顺手就都给弄死了……
一直无聊到了四月,天气已经热起来了,扬州的生机也恢复了许多,已经正常的生活生产了。
作为扬州治所的江都,街上不说人流如织,却也已经很有几分热闹的意思。
这一天,王言随着杨广并扬州官吏、大户,出了江都城外十里,迎接班师回朝的大军。
王言见到了杨素和史万岁,以及其他一大堆没甚大名头的将领。
杨素看着王言,笑呵呵的说道:“早听闻江宁侯神勇无敌,今日得见,果真非凡啊。”
“杨公说笑了,某家再非凡,也不比杨公一身转战南北,使我大隋四海升平,当真国朝柱石啊。还有史公,某在并州时,便尝闻史公之名,打的突厥闻名便仓皇失措啊。”
“小子会说话。”史万岁拍了拍王言的手臂,“不过某却比不得你勇猛啊,六百骑搅得突厥大乱,安稳到现在,你是真无敌啊。”
“史公抬爱,都是侥幸罢了。而今想来,也是满心后怕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素笑道:“你出身行伍,行至今日颇多不易,就是要后怕才好。懂得惜身,才能长久。”
眼看着王言挑眉,杨广赶紧把着杨素的手臂:“杨公且随我来,扬州百姓专门备了宴席,慰劳大军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