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脾湿

医武江湖 用之 1403 字 2个月前

第二百五十二章

如今去找中医看病的人中,有三类人是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这第一类是身上有点不舒服,去找中医调理的;这第二类是男人补肾、女人治痛经;这第三类是西医治不好,找中医死马当活马医的人。

我现在就说说第一类身上有点不舒服人,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舌苔白腻,他们去找中医时,中医师大概会说脾湿过盛,让健脾祛湿,开的方子大概是“四君子汤”或“参苓散”等,这“四君子汤”的组成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参苓散”的组成是人参、茯苓、鸡内金、白扁豆、红豆、薏仁、桔梗、砂仁、莲子、炙甘草等。

对于这类处方健脾祛湿的效果是有的,但我肯定地说,效果不大,或许小说前有的读者就吃过这类药,这类药吃下去后,暂时是有祛湿的效果,但等药一停,后续还是会有脾湿的情况。之所以会有这个情况,是因为脾湿的来源没抓住,导致治标不治本。(为了迎合对中医不甚了解的读者,下文我尽量用通俗的话讲。)

有脾湿的这类患者,主要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缺少运动所致;或是四肢不勤,很少劳动出汗,这类人脾湿的根源是阳虚。

如果我们将脾胃比作是一片土地,那么脾湿就是土地太湿了,用茯苓等这些利水药的意思是在这片湿的土地上开辟一条排水渠,让水排出去。用白术等这些祛湿药的意思是在这片湿地里放一些干土,用干土去中和湿土。这个想法是很对的,做法也是有效果的,但现在有一个问题,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天一直下雨,那么在湿土地上不管怎么开辟排水渠或不管用多少干土中和都无济于事的。

我们再想一下,如果这些水不是下雨来的,而是从土里冒上来的,那用开辟排水渠和用干土中和的方式,我想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上述我说的大部分的健脾祛湿的药效果不好的原因就在于此,只是单纯的排水祛湿,不去管水的来源。

在《伤寒论》中,有三类健脾祛湿的方子,第一类是“苓桂剂”,有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这三个处方组成,这三个处方在用法上稍稍有点不同,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我上文中打比喻的那个“天上下雨”的情况,为何这样讲,是因为此三个处方中,都有桂枝和甘草两味药,这两味药合起来是“桂枝甘草汤”,具有补助心阳,生阳化气的功效。

用桂枝甘草汤补心阳,让天不再下雨,一轮红日当空照,再用茯苓利水,用白术祛湿,效果就有了。

这第二类的处方是“理中汤”,有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两个处方,理中汤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组成,附子理中汤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这两个处方中,都有干姜和甘草两味药,这两味药合起来就是干姜甘草汤,具有温中散寒,补脾阳的功效。同时在附子理中汤中,不光有干姜甘草汤,还有“半个甘草附子汤”和干姜附子汤,所以这两个处方能解决“湿从土里来”的问题。

这第三类处方是少阴证上的处方,像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当然,用到这类处方时,已经不是简单的脾湿过甚了,而是身体少阴寒水泛滥了。将这类处方详细分类的话,是不能归类到脾湿过盛方面上,在这里写一下,只是为了顺带提一笔,起一个画龙点睛的功效。

好了,对于脾湿的理解已经写完了,或许部分懂中医的读者大概已经懂了,其实像“四君子汤”、“参苓散”等这类处方,都是很好的方子,如果临证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在这类处方中加上补肾阳的附子、补心阳的桂枝或是补脾阳的干姜等,那效果大概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