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消渴,身体浮肿,这病绝对是个很轻的病,我反复思考着伤寒中关于脉浮的条辨,有一条辨逐渐浮现在脑子里,“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我觉得此人的情况跟这条辨相似。
我对病人问道:“叔叔,你小便咋样?多不多?”
病人回答道:“不多,一天一次到两次吧。”
我心里有底了,这病人用五苓散就能治好。
我给这病人开了大概十四天量的五苓散,我记得当时我师父收了人家四块五的药钱。
这病人后来又来了,不是他的问题,是他带他的孩子来治病的,据他说他喝了一周的五苓散后病就好了,而且自己还瘦下来了。
我现在详细说一说五苓散这个方子,这方子是由五味药组成,分别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这三味药都是甘淡渗利之药,都能利水去湿,但稍微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茯苓侧重于健脾去湿,所以健脾去湿的方子中都有茯苓,茯苓侧重去祛湿,但利水效果不强。
猪苓这味药专主渗利,是一味利水药,利水能力比茯苓强,但健脾能力就不如茯苓。
猪苓和茯苓是性平的药,所以用这两味药不用管病人的寒热,不管是寒证的水肿,还是热证的水肿,皆可用猪苓、茯苓。
泽泻这味药也是利水的药,但泽泻性寒,在利水的同时能去热,所以在热证中用这味药是对证的,寒证中用泽泻则不对证。
桂枝这味药在伤寒中很常见,只要脉浮、或者表证未去,皆用桂枝,有人认为在五苓散中桂枝是用来解表的,这是正确的,但我觉得桂枝不光是用来解表的,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用来强心阳,增强“太阳光照”的,我在前文书中写健脾祛湿中的“苓桂剂”时,写了用桂枝增强“太阳光照”,在这里我就不写了。第二个原因是桂枝解肌,能将方中其余药的药力引至肌肉中,去身体浮肿。如果没有桂枝这味药,剩余四味药也能健脾祛湿利水,但去身体浮肿的力量就比较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术是健脾祛湿的干燥剂,目的是利完水再加一把“干土”,强化利水祛湿效果。
所以五苓散这药综合分析,就是既健脾祛湿,又利水去湿热的处方。
五苓散这方子是散剂,散就是散开的意思,用散剂的目的是分散到身体各个地方,同时散剂的药效比较缓慢但又持久,湿热、小便不利、水肿的病人用散剂效果比较好,用汤剂则速度太快,利水效果虽强,但由于太快,所以祛湿效果就不佳。
上述的病人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所以利水去浮肿,此人之所以有喝水不解渴的原因,是因为身体旧水堆积,使得水道不通,故喝水不解渴,去旧水生新水就可以解决喝水不解渴的问题。
还有用寒性的泽泻,主要是因为此人虚胖,虚胖者都是有湿热的情况,用泽泻则对证。虚胖的人可以多用点泽泻,而干瘦的人则要相对减少泽泻的用量。
五苓散这个方子不光可以用在上述的证上,在很多证上都可以用这方子。我在后来临床中经常用这个方子给病人减肥。如果小说前的你是长期伏案工作,经常吃夜宵喝啤酒,身体虚胖并且伴有轻微脂肪肝的病人,可以吃一吃这个药,效果挺好,这药由于是散剂,制作、携带和服用也很方便。当然,服药之前一定找一下身边的执业中医师咨询一下,万不可盲目服用,须知是药三分毒。
既然写到了五苓散,很有必要写一个跟五苓散“长得”特别像的处方——猪苓汤。
猪苓汤也是有五味药组成,分别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组成。
此方在伤寒中的原文是“若脉发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如果在临床中只有“脉发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种证时,不需要用猪苓汤,用五苓散即可,猪苓汤有一个主证,就是小便颜色黄赤,小便时有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