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知遇之恩

霸业春秋传 鲲鲲不哭 1027 字 1个月前

长安城破,李啵的雄心直指河东,誓要掌控那盐池之富。与此同时,袁术不甘寂寞,遣主簿阎象赴南阳,欲与刘宝联手抗曹。然,袁术虽无传国玉玺,野心却炽,竟自立为帝,引天下笑柄。

刘宝闻讯,冷笑置之,对阎象直言:“结盟非不可,但需袁术以皇后冯氏为礼。”此言一出,阎象面如土色,急返报袁术。袁术怒不可遏,欲挥师南阳,却逢曹操巧妙布局,吕布与刘备冰释前嫌,共谋袁术。加之孙策虎视眈眈,四方势力汇聚,共讨淮南。袁术腹背受敌,南阳之谋遂成泡影。

而袁术后宫,更是风起云涌。皇后冯氏,本为绝色佳人,却遭众妃嫉妒,联手设计陷害。然,冯氏竟在重重包围中神秘失踪,如同人间蒸发,留下一桩未解之谜。袁术内外交困,昔日帝梦,终成黄粱一梦。

在历史的尘埃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江北双桥并立,河北樊甄风姿绰约,中原冯氏女,貂蝉之姿,独步天下。”在这群芳争艳之中,冯方女以其绝世容颜,成为了那六朵璀璨中的一朵。然而,时局动荡,董卓乱政,冯方女为避战乱,辗转至扬州。命运的轮盘在此刻悄然转动,袁术于城头初见,便被她的容颜所倾倒,毅然决然地将她纳入后宫,宠爱有加。

然而,宫廷之中,从不乏尔虞我诈。袁术的其他嫔妃,眼见冯方女受宠,心生嫉妒,便暗中谋划,企图削弱她的地位。她们向冯方女进言:“大王素来敬仰有节气之人,你若时常显露哀愁之色,定能更加得宠。”冯方女虽知此计,却也无奈应允,自此后,每见袁术,便以泪洗面。袁术见状,误以为她心怀壮志,难以舒展,对她更是怜爱有加。

然而,那些嫔妃的阴谋并未得逞,反而让她们更加惶恐。她们害怕冯方女进一步得宠,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她们联手将冯方女残忍杀害,并将她的尸体悬挂在厕所的梁上,对外宣称她是因怨恨而自杀。袁术听闻此讯,悲痛万分,深信她是因不得志而抑郁而终,于是给予了她隆重的葬礼。

曹丕在《典论》中,曾对这段往事有所提及,并对袁术后宫的狠毒手段深感愤慨。然而,讽刺的是,这位对他人恶行深感厌恶的君主,最终却对自己的发妻甄皇后做出了令人发指之事。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二桥流离失所,甄氏披发逃亡,樊氏把酒言欢,冯方女则以泪洗面。这五位女子,皆是乱世中的红颜祸水,然而,在古人心中的四大美人之中,貂蝉却以闭月之姿独占鳌头。

有人曾提出,冯方之名或为冯芳之误,认为冯方女实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冯芳之女。然而,无论是曹丕的《典论》,还是《九州春秋》等古籍,皆称其为冯方女,并无一字提及她是冯芳之女。更为关键的是,冯芳乃是荆州西陵县人,其女断不可能为司隶籍。同时,那个时代以“女”为名者并不罕见,如施绩之女施淑女、曹植之女曹行女、夏侯令女等,皆是例证。

在这个时空的某个节点上,袁术那些被嫉妒和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妃子们,正密谋将冯方女置于死地。然而,就在她们即将得逞之际,一股神秘的力量突然介入。这些妃子几乎在同一时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瞬间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而冯方女,则如同仙子般凭空消失,只留下了一串串未解的谜团。

原来,这一切都是刘宝的安排。他早已对冯方女的遭遇深感同情,不愿让这位绝世佳人香消玉殒。于是,在系统的提示下,他提前派遣了郑和前往扬州,将冯方女从死神的魔爪中解救出来。

若干时日之后,冯方女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这一次她是在南阳郡宛城。刘宝初见她时,便被她的美貌所震撼。她手持一把贵重的宝梳,轻轻插在发间,更显妩媚动人。然而此时刘宝正忙于筹备与甘梅的婚礼,只能暂时将冯方女安置在一处别院中,以待日后妥善安排。

与此同时,陈登父子带着高顺来到了宛城。高顺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代表吕布前来祝贺刘宝的婚礼,更有着自己的私心。在这个世界上,知道刘宝养父身份的人寥寥无几除了刘宝自己之外只有高顺和吕布还记得那位箭术超群却甘愿隐居山林的猎户。得知恩人的儿子即将成婚的消息高顺心中充满了喜悦决定亲自前来祝贺。

刘宝对高顺一直怀有极高的敬意因此在高顺到达的那一刻他便亲自出城十里相迎并在议事厅中与他促膝长谈。在交谈中刘宝对吕布的未来并不看好他劝诫高顺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一旦吕布兵败他希望高顺能够暂时投降曹操而不要随吕布一同赴死。他承诺自己会竭尽全力营救高顺让他能够有机会为吕布报仇雪恨。

高顺深知刘宝的苦心虽然他也曾希望刘宝能够出手相助吕布但他也明白吕布对刘宝的态度有多么恶劣这些话他终究还是说不出口。然而他心中却对刘宝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刘宝一直在暗中帮助他们提供盔甲、兵器、粮食和食盐等物资让他们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去。

为了鼓励高顺和张辽在吕布兵败后能够坚持下去刘宝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过于介怀。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江东之地人才辈出你们或许有朝一日能够卷土重来也未可知。”这首诗不仅是对他们的勉励更是对他们未来的一种期许。

高顺听了这首诗后深受感动他暗暗发誓即使吕布不在了他也要继续效忠刘宝借助刘宝的力量为吕布报仇雪恨以报答他们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