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路

回档少年时 邓丁 2596 字 3个月前

这句“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就充分显示了他那不一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更诱人的是,他主动提议由龙湾镇镇政府承头操办合作社的筹建。这样一件大政绩,邹启先是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的。

当然,张云起许了这么多好事,邹启先也不好干光摘桃子的麻烂事,他说道:“张老板,你作为市里有名的大企业家,能够回家乡投资创业,支持家乡建设。这种回报家乡的赤子之情真令人景仰。在这里,我首先要代表全镇两万多人民对你表示感谢!你提出的这个云溪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设想,我觉得是十分符合云溪村乃至整个龙湾镇的情况的,能带动种植业发展,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所以镇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你尽管放心大胆的干,有任何问题,镇政府都可以尽量配合解决。”

张云起和邹启先扯了老半天,就等这句话,他笑着说道:“大的问题没有,不过眼下有一桩小事,可能需要镇政府这边协调解决,就是农户入股的资金问题。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具体的股份比例是龙景园出资十八万,占股60%,入社农户出资十二万,占股40%。这个村委已经做过初步统计,按照有意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差不多每户得拿一千七百多块钱。这样一笔钱,村里大部分农户肯定是掏不出来的,所以我就想,镇上可不可以通过信用社,给想要加入合作社但又缺少部分资金的农户提供部分贷款支持?”

小主,

邹启先听到这话,立即思谋起来,由龙湾镇镇政府挑头,通过信用社给农户贷款筹措合作社的股金,这事在操作上是没什么问题的,干得好,指不定还有申请到财政资金扶持和金融信贷优惠,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通过信用贷款,他代表的镇政府能够在这一项目中起到一个真正的主导作用。

只是在这里面,有一点是邹启先所不能理解的,他以一种开玩笑式的口吻委婉地说道:“张老板,十二万入股资金,对村里的庄稼人来说,肯定是一笔天文数字,但对你来讲,不过是毛毛雨,你完全可以自掏腰包资助这些父老乡亲嘛。”

张云起听到这话,笑。

他对这个问题不意外,云溪村的大部分村民们不也一样眼巴巴的盼念着他掏这笔钱吗?

但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

第一点,他是以龙景园的老板运作云溪村合作社项目的,代表的是整个龙景园,如果出了这笔钱,不符合其他股东以及厂职工的利益诉求。

第二点,如果他个人掏这笔钱,那怕是借钱给农户。钱自然是没问题的。但这样一来,筹建合作社的资金,实际上60%是龙景园的,40%是他个人的。农户没掏钱。农户们甚至是会抱着这笔钱亏了,就不会还他张云起的心态,因为在农户眼里他张云起是大老板,又是村里人,亏得起!怎么可能为了这点儿钱跟家乡父老撕破脸讨要呢?

这样一来,农户们零投入,不是绝对的利益关联体,合作社倒了,他们也受不到太大的影响,那么他又如何保证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制度能够真正落实下去,激发最大劳动生产力?他心心念念想要推行的股份合作制的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又还有什么意义?

他还不如自己直接开一家种植公司!

第三点,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他个人掏了这笔钱,怎么可能还轮得到邹启先这个龙湾镇镇长来插上这一脚?

政企合作,中国特色。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农民工进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起,被后世经济学家统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亿万农民的六大创造。尤其是他要搞的这个专业合作社,还是股份制的,模式上极其先进,在1994这一年,放眼整个中国,绝不会有第二例。

张云起由此意识到,既然要这么干,那么就必须得未雨绸缪,在舆论导向和政策支持上,要从上至下搭起一条线,帮他遮风挡雨,帮他宣传造势。

毫无疑问,龙湾镇镇长邹启先是这条线的基础端。通过镇政府协调信用社给村里农户提供信用贷款,他既解决了农户的股金问题,又能够将龙湾镇镇政府和邹启先深度绑定在这个项目上。一举多得,又何必愚蠢到自己掏钱给农户入股呢?

当然,这种话是不能讲给邹启先听的。

张云起端着搪瓷杯子喝了口浓茶,对邹启先说道:“邹镇长,站在感情的角度来讲,这笔钱我确实可以掏,也没有问题,钱不是关键,但是,关键是我想要打造的这个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它的设计逻辑和运行机制是不是合理的,具有开拓性的。我认为,如果我替家乡父老掏了这笔钱,那么它的逻辑就是不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