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我

演员没有假期 关乌鸦 2696 字 3个月前

关琛看电影,贪图的是忘记现实的两小时体验,不在意收获。

纪录片却时刻提醒人,一切发生在现实。关琛不怎么喜欢,却也看过一些特定的几部。

在他们公司,纪录片是一种教科书。

社团成立之初,经营内容比较传统,赌档、酒吧、迪厅、会所,都没什么技术含量。后来老大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小钱,真正赚钱的项目来自官方,公司必须转型,紧跟政府。这当然不是说把打手们就地解散,那属于自废武功,老大的意思是要让小弟们提升素质,好成为一个体系化、精英化、合法化的犯罪组织。黑社会如果只会打打杀杀,不仅前途有限,还反成公司隐患。

可是指望一帮在学校考倒数的文盲拿起书本上进学习,不太现实。否则开设教育机构就能赚大钱,何必犯法?

比如关琛,他能用一本书干很多坏事,但是让他认里面字,他立马犯困——除非那些字变成台词,放到电影里,配上画面。

再大段的电影台词,关琛看一遍就会背,并且不分场合地滥用,经常给不明真相的人以一种讲话很凝练的错觉。

这启发了老大。

对付没耐心的混混,知识要有趣才学得进去。

此后,公司职员开始大规模观看纪录片。

一线人员新人入职,先看《法治进行时》这类片子,要求简单掌握相关法律、警方的办案程序、当地法官的判决习惯。

社会生活中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中间的界限是由法律决定的。法律是按照人的行为制定的,所以熟悉法律的人可以拥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升职后成为主管,教材变成《今日说法》、《法医档案》、《刑侦大案纪实》,基础课变强化课,开始深造。

正如学【犯罪学】的是警察群体,罪犯们要职业化,也得掌握多种刑侦技术。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公司高薪聘请来的刑事顾问,会以旁白的方式,讲解和补充一些警方隐去的办案细节,传阅一些只有警方内部才能浏览的档案。公司的专职医生也会编写课件,教导诸如“捅人几十刀却只得轻伤”这样的实用技巧。

升职到经理,只靠专业技能就不够用了,得看《大同》《书记》。因为外派到全国各地掌管项目,眼中应有大局,更要有领导。

法律是客观的,但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意志可以主观。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但是能向领导的意志让步。

真实的官场生态向来极少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官场如深渊,禁不住在太阳下暴晒,影视剧里出现的,多是些编剧们臆想的官场。

官场的纪录片更是罕见,展示意志的冰山一角形状。公司配上的旁白,是教人怎么送礼,怎么请人办事的一些潜规则。

关琛曾经以为好的纪录片和人物纪录片,就是这样了,能让人学到东西。

不像《了不起的比尔盖茨》,看了半天,也不见主角鼓捣电脑创立微软,只是在那谈着不知所云的恋爱,关琛直呼上当,简直浪费了时间。

《俯瞰自己的鹰》作为人物纪录片,是另一种好。

关琛看片子的十几分钟,浮光掠影地看完布日固德从少年到青年的战绩,一路顺风顺水,直至奥运也没有敌手。用“胜率百分之百”“卫冕金腰带”的结果逆推,关琛以为之后也是这种爽文拍法,其中或许会展现一些挫折,一些痛苦,但就像商业片里演得那样,不管多么一波三折,最终都会被布日固德克服掉,在血与汗的浇灌下,变成一个战士、一个顽强的草原雄鹰,获得荣耀,成为传奇。

结果,纪录片真正拍的,却是布日固德的失败,和他的脆弱。

《今晚可以去你家吗?》的周导说过,纪录片仅仅提供素材不足以成片,同样需要剪辑和叙事手法。这意味着只有观察和记录是不够的,最好看的部分应该是讲述故事之后的思考。纪录片要追求客观真实、要教会观众什么知识,是大众对纪录片的误解。

“我觉得好的人物传记片,是能剥开被拍摄者的层层内心,展现出区别于大众熟知的另一面。”周导当初就是这样说服关琛拍摄《独居生活》的。

《俯瞰自己的鹰》里,关琛看到了布日固德的另一面。

家乡经济衰败,生活秩序开始动荡,小伙伴们日子惨淡,在寻求解决办法。布日固德自认能帮上忙,于是决定拿出大半积蓄,几家人凑一起做点生意,算是庇护住了亲朋邻里。但消息一经传开,找他帮忙的人像有丝分裂一样,源源不断地涌现。都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布日固德把问题揽了下来,大把的钱投出去开店,已经不求收益了,只求少亏一点,撑到政府想出政策,找出更多的工作份额。

关琛摇头,觉得布日固德还是天真。

钱这种东西,救急不救穷。布日固德也不说“借钱”对方,而是他出钱,对方出力,合伙做个生意,这种粗糙的投资行为,几乎是把失败的风险全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刚开始对方固然感恩,但时间一久,怀着什么想法就说不准了,很考验人性。

小主,

至于布日固德对上位者的期盼,就更显单纯了。倒不是说政府靠不住,只是在蒙地这种偏远的县城,权力关系并非全由政府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