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生气但这个官员还是知道自己要来干什么的,他看了一眼李振后,便将圣旨打开开始宣旨。
“皇帝诏曰,安阳府汤阴县令李振任职期间勤政为民报效朝廷,其功绩当为大宋地方官员效仿,为表彰李振功绩,今任命李振为安阳知府,统管安阳、汤阴、内黄三地之政务军事。除此外赏赐李振黄金三百两,锦缎五十匹......宣旨完毕,安阳知府李振接旨!”
李振好不容易挨到这个嘴碎的文官讲完,扶着有些麻的腿站了起来。他毫不客气地接过来圣旨,连看也不看地扔给了不良。
按照惯例此时李振应该掏出一个钱袋子,然后满脸堆笑地交给这个文官。可为了李振除了看着文官外再无其他动作?
几人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的愣在了那里,李振是真不知道接旨还得给好处,不良认为是自己的主公有意为难这个宣旨的官员,礼部的文官通过刚才李振的接旨行为认为对方有别的想法,其余的人都看着场中大佬们不敢说话,要知道这可是圣旨呀,自己一辈子第一次见。
最后还是不良先开口了:“那个,这位大人,你这一路舟车劳顿,我已经让厨房安排好饭食了,你还是赶紧去吃饭吧。”
礼部官员此时有种想要泪奔的感觉,这次出来宣旨他可是花了三十两银子买来的,为的就是出来捞些好处,没想到对方不光不给红包,甚至连顿像样的酒席都不预备。
待礼部官员及其随员渐次离席,留下一室静谧,李振轻抚案几,目光深邃地转向一旁的不良,沉声问道:“此番我以秦桧为条件,意在向赵构施压,换取这安阳府,却未料他竟如此爽快应允,其中缘由,你可有所洞悉?”
不良闻言,眉头微蹙,似是在脑海中细细梳理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洞察世事的睿智:“主公,依我之见,此番赵构之爽快,怕是源于对我等手中那批神兵的觊觎。遥想李家寨一战,我军将士,手持主公赐予的非凡利器,所向披靡,宋军之众,无不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这等威能,岂是寻常之物?宋国那些老谋深算之辈,自然不会错过这等消息,他们心中明镜似的,清楚这些神兵对于我军战力之提升,是何等关键。故而,即便心存不甘,为长远计,也不得不暂时妥协,以求日后图谋。”
李振:“管他呢,既然答应我的条件了,那我们就按照计划进行,你派到金国的那些人准备的怎么样了?”
听到这句话后,不良微笑着回到:“主公放心,这次派到金国的几人可都是我亲自挑选的,他们可能上阵打仗不行,但是散播谣言还是没有问题的。”
秦桧,昔日宋国朝堂上那抹不可一世的锋芒,如今却如同秋日落叶,随着一同释放被俘宋军的沉重步伐,悄然回到了鹤壁。他的身影,不再挺拔如松,反被一层难以言喻的阴霾所笼罩。
归途漫漫,通往临安的路,每一步都踏在了秦桧心头的尘埃之上。
一路上秦桧独自蜷缩于马车之内,那狭小的空间成了他暂时逃离外界审视的避风港。车窗外,风景流转,却再也无法激起他心中的半点涟漪。他的眼神,空洞而深邃,仿佛已将所有情绪都封存于那无尽的黑暗之中。
即便是那位平日里擅长逢迎、意欲借此机会攀附权贵的礼部官员,也未能叩开秦桧紧闭的心扉。他小心翼翼地靠近,言辞间满是试探与讨好,却只见秦桧轻轻摆手,以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语,礼貌而坚决地将对方拒之门外。那姿态,既非高傲,亦非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疏离,让人无法轻易触及他内心的真实世界。
如此一幕,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权臣一时的失意与避世,但在秦桧心中,却是对过往辉煌与今日落魄的深刻反思,是对未来命运未卜的沉重忧虑。这段归途,对他而言,不仅是对身体的迁徙,更是心灵的一次漫长旅行,每一步都踏在了自我救赎与重生的边缘。
在安阳府邸更迭的风云之际,李振正式接任了这方水土的知府之职。而前任知府张城,则依宋国之令,踏上了前往密州赴任的旅途,心中不免交织着离愁与期待。
月华如练之夜,张城特地在府邸深处设宴,只为与李振作别。
两人相对而坐,桌上几盏清酒,几碟雅致小菜,映衬着屋内柔和的烛光,显得格外温馨而庄重。窗外夜色深沉,室内却是一片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只余下两人低语与杯盏轻碰的声响,回荡在静谧的空间里。
这一夜,他们谈论的不仅是过往的治理心得,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与忧虑;不仅是官场的风云变幻,更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言语间,既有对彼此能力的认可与敬佩,也不乏对即将展开新生活的相互勉励与祝福。每一句话语,都如同那醇厚的酒液,越品越有味,越回味越悠长。
直至东方既白,这场深夜的对话才缓缓落下帷幕。临别之际,李振从袖中取出一精致的褐色木盒,轻轻置于张城手中,眼神中满是深意与不舍。张城接过木盒,双手微微颤抖,仿佛这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两人深厚情谊的见证。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收入怀中,如同珍藏一件无价之宝,眼中闪烁着感激与珍视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振升任知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他组织三地的民夫对各地的官道进行拓宽加固,最上面自然使用水泥进行覆盖。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深入人心的,汤阴县城的富饶是有目可见的,所以这次基建中各地百姓踊跃参加,除了管饭外,还每日能够领到十五文钱的工钱。
在内黄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旱情虽亦显严峻,却尚存一抹温柔的慰藉。卫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悠然穿城而过,其涓涓细流虽不能彻底解这大地之渴,却也如细雨般润泽了部分心田,让旱情稍显缓和。相比之下,安阳与汤阴两地,则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
那里,辽阔的原野上难觅大型河流的踪迹,仿佛大自然也遗忘了这片土地,只留下一片片干涸与期盼。百姓们面对如此绝境,唯有依靠双手,一桶桶、一担担地从深井中汲取那珍贵的生命之水,试图以此对抗肆虐的旱魔。然而,这微薄的努力,在广袤无垠的旱灾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宛如夜空中最微弱的星光,难以照亮整个黑暗的世界。
田野间,曾经生机勃勃的庄稼,如今却一片片地枯黄、萎缩,最终无力地倒伏在龟裂的大地上,它们的生命之火,在烈日的炙烤下,渐渐熄灭。这一幕幕惨景,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割扯着百姓们的心。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天灾的无奈与绝望,也有对生存的不屈与渴望。在这片被干旱笼罩的土地上,每一颗心都沉入了深深的低谷,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同地底深处的不息之火,依旧在默默燃烧,等待着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