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破晓前的抉择

星辰的觉醒 谷幽魅影 2562 字 1个月前

在昏暗的实验室内,只有全息屏幕的光芒微微闪烁,映照出博凯和团队成员们紧绷的脸庞。外面的夜色深沉,城市的灯光零星闪烁,仿佛在这寂静的夜晚中遥远而冰冷。窗外偶尔传来几声汽车驶过的声音,却无法打破实验室内紧张而沉默的氛围。

实验室的气氛压抑而焦灼。尽管空调将温度控制得适宜,但每个人的内心却仿佛处在一个高温炙烤的炉火中。博凯站在最前方,眼神凝重,他知道,此刻在万里之外的另一端,梅奥诊所的办公室里,乔治·威尔逊教授正在准备接入会议。而这短短几分钟的等待,对博凯和整个团队来说却仿佛是漫长的煎熬。

“夜色真沉重啊。”陈思雨轻声嘀咕了一句,眼睛盯着屏幕上闪烁的数据,语气中透着一丝紧张。她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夜景,外面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几盏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显得格外孤寂。

张主任和几位神经科医生在全息屏幕前紧张地分析着王伟的病例数据。实验室内的气氛沉重,每个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图像和数据流上。张主任低声指挥着身边的医生,他的语气充满专业的沉稳。

“王伟的神经修复进展缓慢但稳健,特别是在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交叉处,我们发现了少量神经纤维的自发再生反应。”张主任的手指划过全息屏幕,放大了神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区域,那是自主神经中枢的复杂交汇点之一,迷走神经核与脊髓神经束的连接处。

“注意这里,”他指着屏幕中的放大图像,继续解释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迷走神经核和脊髓间的交互连接。这个区域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纳米机器人已经在修复受损纤维,但这里的复杂反馈回路极易受到过度刺激,导致信号紊乱。”

张主任边说,边调取最新的实时数据,他和团队不断对比王伟三个月以来的神经反应记录。屏幕上显示着神经传导速度的微小变化,突触连接的稳定性,甚至包括神经电位的细微波动。

一位年轻医生插话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副交感神经部分在这里的修复尤其棘手。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心率、呼吸和消化,任何过度修复或误操作都有可能引发全身系统性反应。迷走神经核的自发性反应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技术难题。”

张主任微微颔首,眼神严肃:“没错,特别是在纳米机器人进行精细修复时,自主神经的反馈回路非常敏感。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神经节点的自发性过度修复,导致了神经信号的延迟和反馈干扰。虽然量子反馈系统在调节上有显着作用,但仍然存在信号滞后的问题。”

张主任手指轻点屏幕,显示出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3D交互模型。“你们看,这里,”他指向模型中的一段神经纤维,“这部分纤维在修复过程中产生了自适应反应,导致信号传递出现了反复延迟。这就是我们目前遇到的瓶颈,量子反馈系统能监控大部分神经元活动,但某些高复杂度的神经元重塑仍然会产生滞后。”

博凯仔细听着,快速浏览着全息屏幕上展现的实时数据和修复进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子病例,而是2047年最先进的全息病例系统。每个神经元、每个突触都被精确扫描,并通过AI系统进行分析,数据以实时动态反馈的形式呈现出来。

屏幕上,一组组精密的图像闪过,展示着王伟自主神经系统的每一处损伤。尤其是在迷走神经核附近,受损的神经纤维显示出密集的裂隙。随着纳米机器人持续修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也一目了然。然而,博凯注意到某些区域的神经传导速度稍有滞后,表明修复仍然受到干扰。

“数据已经整理完毕。”陈思雨抬起头,仔细检查着系统的反馈日志,快速查看神经传导信号、量子反馈系统记录,以及纳米机器人操作日志。

博凯点点头,示意张主任继续。陈思雨整理的不是普通的病历文件,而是一个实时交互操作系统,通过张主任团队的技术支持,王伟的所有生命体征、神经活动和纳米机器人修复反馈都被整合在一个全息系统中。通过这套系统,全球顶尖神经专家能够精准监控王伟每一个神经元的细微变化。

王子杰加入了讨论,他眉头紧锁:“尽管我们尽力优化了神经修复的算法,但自主神经反应依旧复杂。尤其在应对迷走神经核附近的重塑时,量子反馈系统的处理速度仍然有限,这也导致了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的延迟。”

张主任看了看王子杰的屏幕,补充道:“纳米机器人在微观层面的调控已经达到极限,但在多层神经元网络的交互中,某些节点仍然会出现过度修复的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纳米机器人的操作路径,降低信号干扰。”

博凯意识到眼前的技术挑战不仅仅是修复神经,还要在复杂的自主神经网络中保证每一个信号的精准性,而这些细微的延迟和自发反应可能意味着生命与死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