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威能于心

成道天书 鸿书 3347 字 2天前

石中沉浸于参详观想《道德经》,已然是入了忘我无我之境。

圣人老子所言之《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节,蕴含了深刻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智慧,更是修行无上道法的真意引导。

此一章中主要讲述了统治者(或是领导人物)应有的治国理政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时也对修者的自我修养提出了要求。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民众不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时,更大的威胁或灾难就会降临。

这一句话,不仅警示统治者,权威不是靠压制和恐吓来维持的,而是需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戴。

如果统治者滥用权力,欺压百姓,必然会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修行衍炼亦是如此,当循序渐进,徐徐图之,万不可急功近利,生出如魔鬼欲。

“?无厌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统治者不应干扰民众的安居生活,不应压榨民众的生计。

这一句话,强调了统治者应给予民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自由,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得到民众的真心支持,政权才能稳固。修行功法遵循自然而然,强调心境突破,水到渠成,却不是急于求成,忘记基础奠定。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圣人自知而不自我表现,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

这句话告诉修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懂得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不会因此而炫耀或抬高自己。更不会自卑自哀,无病呻吟。当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和内在价值,万不可因此而轻视他人或自视甚高。

“?故去彼取此?”圣人舍弃浮华的外表和虚荣的名利,追求内在的修养和真正的智慧。教导修者要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荣耀和地位。

要知道,尊重他人?,不论其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物,在与他人相处之时,都应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能一味依靠权势或地位去压制他人,否则一旦对方的忍耐达到极限,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弹。自取灾厄或是自取其辱。

?在红尘世道现实生活中,作为天道修行者,应秉持和谐共生的理念,与他人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万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或是个人欲望,而过度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否则最终会破坏红尘世道现实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亦会影响天道法则的正途。

一个修真自爱者,当要注重内在修养?,真正有具有大智慧的人,自应懂得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荣耀和地位。只有内在充实、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真正尊重和认可。方可引天地正气入体,行功参造化之德。

?大道亦是天道,乃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修真者应顺应大道而行,而不是逆道而行。只有顺应大道行善积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红尘世道的和谐共处,久长安定。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其中之意是“当民众不再敬畏任何的权威之时,真正的大权威力就来到了。不要去妨害众生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生灵生厌,众生就不会厌恶所谓权威。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珍爱自己,却不自大妄为尊贵。”

话说大明正德年间,江苏沛县有个姓林的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明,很受百姓爱戴。

这林知县有个儿子,叫林一文,年纪轻轻,却学富五车,文名远播。

林一文二十岁这年,正赶上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林一文便收拾了行装,拜别父母,赶往京城应考去了!

林一文心中谨记其父亲教诲,誓要金榜题名,将来为官一任,为百姓造福,因此一路上他也不忘学习,那是边走边温习功课,不敢胡乱偷闲。

这一日行走读书,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林一文这才想起应该找个地方投宿一夜,明天继续赶路。

可他举目四望,只见四野空旷,暮色苍茫,却不见有户人家!

于是他只得继续往前赶路,走了好一会儿,天色已晚,就看到一块界碑竖立在那,上刻“沛县”三字,想来已到了沛县境。

这时,林一文就看见不远的林中,隐约露出一角屋檐,急忙走了过去,欲在此投宿。

近前来,却是一座古祠,并无甚人烟。他只好用火折子点燃一根木柴,举了火把,推开破旧的屋门走了进去。

但见里面虽布满蛛网灰尘,却有床有桌,桌上竟还有文房四宝摆放着,不禁喜从中来,放下行装,把书案上的物品整理干净,拿出一支蜡烛点燃,使干粮填饱了肚子,便坐在桌前读起书来。

直至半夜时分,林一文觉得眼皮沉重,不禁打起了瞌睡来,迷迷糊糊中,就听到有人叫他“公子,公子……”林一文一惊,睁眼一看。却见祠堂内静悄悄的,并无人影,便接着瞌睡,谁知刚睡着,又听到那叫声“公子,公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一文心下狐疑,站起身来仔细察看祠堂内外,还是没有见到什么人影。正寻思着这祠堂里会不会有什么狐仙鬼怪之类的,突然,一阵阴风从破窗外吹了进来,把角落里几卷陈旧的书画吹到了林一文脚边。

林一文弯腰拾起那几卷书画,坐到那书案前,正要借着烛光摊开细看,手中的画卷却突然传出声音:“公子,你此番可是上京赶考的?”林一文大吃一惊,连忙扔掉手中画卷,颤声问道:“你……你是何方妖怪……?”

地上的画卷又是传出话语:“公子莫怕,我并非妖精鬼怪,乃是三十多年前,被恶人施了妖术,困于这幅朱砂画中,因公子与我有缘,故此斗胆出声,求公子相救于我。”

林一文闻言,知这画卷不存害己之心,这才定下神来,起身把画卷拾了起来。他摊开画卷一看,果然见到画上用朱砂只画了一房屋,房屋无门无窗,很是显眼怪异。

他正要发问,那声音似乎知道他的心思一般,传声道:“那恶人着实狠毒,将我困于画中,除非用他的鲜血在屋子上画出一扇门来,否则我便永世不能再出来。”

林一文顿觉气愤难平,问道“何人如此恶毒?”。那声音传道:“此人现在于京城中做官,而且是个位高权重的,要和他斗,除非公子能够金榜题名。否则万不可招惹了他!”

林一文又问道:“此事究竟因何而起的呢!?”那声音仿佛有些吃力,变得十分微弱地传道:“公子,我音穿朱砂屋墙壁与你说话,实在是吃力得紧,现已经元气大伤了!那书案下有一张状纸,你看过便知……”话毕,便没有了任何声息。

林一文依言,在书案下找了找,便是找到一些书画,那些书画,所画之物栩栩如生,所写之字苍劲有力,看得出书画之人技艺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