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周凪枫的日常·特辑五

新乡往事 冷殇1997 3390 字 2个月前

有一天,部落里突然传来“嘡”的一声响,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用石子打破了一个陶罐,陶罐底部被砸出了一个大大的洞。在女娲所在的这个部落里,女娲无疑是掌握着实权的核心人物,她拥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然而,作为一位慈母,她看着犯错的孩子,眼中满是慈爱,毕竟孩子还小,她怎么舍得惩罚孩子呢?

于是,女娲便对那个吓得不知所措的孩子说道:“快点去找到和这个陶罐一样的泥土来。”孩子听了,赶忙跑开去寻找泥土。女娲拿到泥土后,开始施展她精湛的手艺修补陶罐。她仔细地将泥土涂抹在陶罐的破洞处,用灵巧的手指将泥土捏合、抚平,就像一位艺术家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儿,陶罐就被修补得完好如初。她在补陶罐方面的技艺堪称一绝,部落里的人们都对她的这一能力赞叹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娲补陶罐的事迹在部落中口口相传,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神化。但实际上,这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缝缝补补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奇或者值得过度宣扬的地方。只不过,女娲是部落里第一个想到用这种方法修补陶罐的人,这一开创性的举动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无疑是充满智慧和神奇色彩的。在那个资源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的时代,每一个新的想法和技能都可能对部落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女娲补陶罐的行为才被赋予了神话般的光环,流传至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上古时期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而盛放食物的器具自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女娲之前,部落里的人们面对破损的陶罐,唯一的做法就是丢弃然后重新制作新的。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寻找合适的泥土,到精心制作成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不少的劳动力。而且,合适的泥土资源并不容易找到,制作陶罐的工艺也还不够成熟,需要反复尝试。

然而,女娲所掌握的这种缝缝补补的技术,却如同一道光照进了这种原始又低效的局面。她改变了人们那种物品坏了就毫不犹豫换新的固有思想。当她成功修补好第一个陶罐后,部落里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来破损的东西不一定非要重新制作,通过修补可以继续使用。这种观念的转变,极大地减轻了部落的劳动力负担。人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频繁制作新陶罐,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获取食物、保障安全等其他重要的生存活动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娲的这一行为虽然看似只是修补了一个小小的陶罐,但在精神层面上,她却完成了一次“补天”之举。就如同天空对于人类的庇护一样,女娲的行为为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障和希望,她补的不仅仅是一个陶罐,更是部落人民对于资源利用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认知,为整个部落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股坚韧和智慧的力量,让人们懂得珍惜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应对艰难的生存环境。

美丽的神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真实的生活样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神话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们对过去的认知,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人们只能凭借记忆和想象来传承故事,这就导致了信息的失真。而且,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有限,每个部落都可能有自己版本的神话,这些版本在融合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变化。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神话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它并非是对历史的恶意篡改,也不是对罪恶的美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相对清晰。就拿婚姻中的背叛这一现象来说,一旦有人发现自己被戴了绿帽子,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直接的解决方式,要么在愤怒之下痛下杀手,尽管这是一种违反法律的极端行为,要么选择通过报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法律来评判是非对错。这些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在上古时期,情况却截然不同。那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家族和出身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只要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家庭,他就天然地属于这个家庭,社会身份也就此确定。而且,部落之间相对封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少。在对领袖或特殊人物的诞生传说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比如,倘若有妇女在河边遭遇歹人强暴这样不幸的事情,可如果她因此怀孕并生下孩子,为了赋予这个孩子特殊的意义或者为了维护家族或部落的尊严,人们可能会编织出这个孩子是龙种之类的神话。又或者,一个孩子在田间出生,不明就里的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天命所归,这个孩子生来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使命。这些神话故事在当时的情境下,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解释和对群体心理的慰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它们是上古时期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期望。

在这个古色古香的静谧书房中,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一排排陈旧却摆放整齐的书架上。周凪枫端坐在书桌前,她的两个女徒弟大柳和小柳乖巧地站在一旁,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周凪枫缓缓地跟她们讲了以上那充满奇幻色彩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古老的韵味,在空气中回荡。

周凪枫认真地看着两个徒弟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看的这些书,可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没错,但它们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存在偏差,就像那些被曲解的神话故事一样。如果盲目地相信书里的一切,不加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那还不如不读书呢。你们要明白,读书是为了让你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中分辨真伪,汲取精华。知道了吗?你们。”

大柳和小柳听了师父的话,先是微微一愣,随后像是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郑重地点了点头,异口同声地说:“明白了!”她们深知,师父这番话不仅仅是在教导她们如何读书,更是在指引她们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是一种对待知识的态度,一种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从的精神。只有这样,她们在未来探索世界、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才能真正将书中的智慧化为自己的力量,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奇妙的世界。这种认知,就像一盏明灯,将在她们求知的旅程中,始终照亮前行的路。

小柳眨着她那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一脸好奇地问道:“师父,那牛郎织女还有七仙女小七公主和董永的故事,是不是也像您讲的那些神话一样,背后有真实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