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朕,还是光义?”赵匡胤自问,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他想起与赵光义的对话,想起自己为了稳固政权,推行的政策,不禁陷入沉思。
“重文抑武……”赵匡胤缓缓睁开眼,目光中既有坚定,又夹杂着犹豫,“难道,真的错了么?”
他站起身,步履沉重地在殿内踱步。
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己的心上,沉重而有力。
小主,
大臣们屏息以待,不敢打扰皇帝的深思。
“诸位,”赵匡胤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朕曾以为,重文抑武乃国之长治久安之道。然而,今日观后世之言,心中不禁生疑。”
“陛下圣明,”赵普小心翼翼地答道,“重文抑武,本意为国家稳定,若非后世变故,实为良策。”
赵匡胤摇头,眼神中闪过一抹无奈:“然而,靖康之耻,让朕不得不反思,武备是否过于薄弱。国家安危,岂能只靠文治?”
殿内一片默然,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话。
赵匡胤继续说道:“朕未曾料到,这文武之间的平衡,竟是如此难以把握。今日之反思,乃是为了明日之强盛。”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毅:“诸位,从今日起,吾等既要重视文治,也绝不轻视武备。
让大宋在文与武的平衡中,寻找到真正的强盛之路。
吾等必须振作精神,为国家的未来着想。
靖康之耻,吾等不能忘记,也不能让其再次发生。”
大臣们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赵匡胤的反思,让他们看到了皇帝的胸怀与远见。
他们的眼中虽然充满了忧虑,但也坚定了继续为宋朝效力的决心。
在这一刻,他们意识到,作为臣子,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辅佐皇帝,更是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守护宋朝的尊严和领土。
在这一刻,他们明白,无论前路如何,只要君臣一心,大宋的未来,仍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