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教授还曾到国外去留过学的,看到过人家比较先进和系统的管理的学校和专业的一些东西,回来后就参与了国家建起这个农业大学的筹建,到现在也几十年过去了。
虽说这个农业大学建起来后,还是有几项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朱教授还是觉得,他从外面学到的那些知识,在国内没能完全的用上。
可是他却年纪大了。现在新出现的梁新月,却是他眼里的光了。
国内暂时推行不走这种相对更先进的一些办法,主要原因就是千百年来的根深蒂固的一些想法。
很多家长是坚决反对孩子学农的。
城里的家长觉得学农成了一个农村人一样的,没出息。
而农村人则是觉得,种地这种事还用学么?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如果费力供出来一个大学生,最后却去学农,回头来乱种一通,这不是瞎搞么?
所以,真正的来这里学农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冲着想做一个官来的。
农大出来,最少都是县里的官。如今本来就没有什么职务可以用来管理你们。
所以,现在到农大来的,大多都是想当官的。真正想为农业做科研奉献的人少得很。
这也是朱教授很是看重梁新月的原因。
而且通过和梁新月接触以来,他感觉自己一直找不到的一个节点有了突破。以前,他一直在摸索着怎么让国内的孩子慢慢的重视起农业科研化的重要性。
但他们都本着自己只要懂了怎么种植就可以管理百姓怎么种植就行。
而且从上到下,大家都是拿种植和看天吃饭套在一起。
梁新月的大棚,直接的把农业科技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普及。
一下子就大家茅塞顿开,原来,种地也是可以换一种办法来种的。
这个国家是个大国,想要在全世界上用这点土地种出来的粮食养活这么多的人,那也是不太可能的。
除非,有更好的粮种。育出更好的种子,寻求更多的播种办法,这才是当前应该做的。
梁新月和朱教授坐下来就开始讲起了以后的一些发展,并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再加上现在的国情,他们想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农业种植计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