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请忠贞侯为天下长安!背负一世骂名?”秦良玉笑着复述一遍,在王九期待的眼神中!话锋一转:“本使可非甚忠贞侯,而是石砫的宣慰使!王将军可别乱叫。”
“朝廷…”
“朝廷册券未下,说啥子都是造谣!另外,将军良谋苦虑经年,何需本使一老妇添乱?”
这话说的!
秦良玉她是不愿卷入啊!就差下逐客令了。“忠贞侯不必急于推辞,您其实已卷入其中。“
“愿闻其详!”
王九不慌不忙回忆起一段往事。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山东妖乱刚发。身为强将却无强兵的王九,当时正冥思苦想如何剿妖。
而当时,有两支强军一路艰辛!经过年余跋涉,终于已走到通州。换言之,妖乱也是等他们过境山东后,且离山东已远!正要经通州赴辽时,这才密谋爆发。
而这两支被熊廷弼寄予厚望的强军,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以及戚金的浙兵。
两军于通州行军途中偶遇,起于琐事的“片言之争”,却越闹越大!“炮声与喊声齐鸣几至天地动摇,城砖与瓦屋皆震”。
据说死伤众多,还波及平民,导致“毙及民命”“折及民房”。
事件惊动万历皇帝,朝廷严厉斥责双方将领约束不力,但仅责令地方官调解,未予深究。
冲突后,秦良玉感到被孤立,甚至上书请求增兵以“振军声”,暗示军中关系紧张。而戚金也上书朝廷,“愿为辽事再练数万精兵”。
一时剑拔弩张……
秦良玉脸颊微红,开始低头喝茶当中。
因为此事朝野皆知、影响甚巨!但许多事情外行也就看个热闹,被带个节奏!内行才懂门道。
而王九恰恰就是…跟双方将领一样懂得门道之人。
真实情况怎样?
的确打得很热闹!造成“死伤颇大”——那是一路艰辛的死伤!
也确实蛮剑拔弩张!双方主将不断上书,似乎不共戴天!却在浑河之战中互为肩背、生死相依。
白杆兵先渡河而浙兵不渡?浙兵是车厢火器阵!怎么渡?若无浙兵的坚守,白杆兵能全力杀敌!又能败后撤过河?
文儒的很多话,你多信一个字都算输!一是其从来谎话连篇,二是许多事他们本就在不懂装懂。
真实原因是啥?
两支闻名遐迩!刘岩熊廷弼都十分看重的强军,本就一直受贵人们的猜忌、仇视、打压!若他们惺惺相惜何得了?
他们之间,只有形如斗鸡的剑拔弩张!恨不得一有机会就灭了对方!那才符合贵人的制衡之道。
那才让人放心……
贵人们怎会这么喜欢制衡?因为贵人干的事从来见不得人!不同刺头谈制衡?难道同你谈价值观!处处制衡(民猪)才是其价值观。
言归正传,秦良玉已懂王九回忆这段往事之意!更明白王九所说的“你已卷入其中“……
当今天下只有两支强军!他们的首领正坐在一个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