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待价而沽的儒家

美玉不能“韫椟而藏”,明珠不能藏于匣中蒙尘,所以儒家提倡积极进取,修身修德,要有“君臣不平等”的觉悟,也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君臣需对等”的骨气。如果没有君臣不平等的觉悟,容易变成乱臣贼子;如果没有上述的勇气和骨气,就算见到君王,恐怕也会战战兢兢,不能有所表现。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和李白,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孟浩然,还有无数许多以清高自诩的不知名儒士。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亲侄子。他于公元9年受禅让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公元23年,王莽被绿林军攻入长安所杀,在位15年。

王莽篡位为帝的传奇经历,很有孟子所云“天与贤,则与贤”的禅让味道。

因为王皇后的关系,王氏是当时最显贵的家族,家中有九人先后封侯,有五人担任过大司马。高门望族之人多生活奢靡,唯独王莽生活简朴,勤劳好学,很快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模范。公元前16年,王莽30岁,获封新都侯,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王莽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作风,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分给门客和平民,接济穷人。于是朝野名流交相称颂。

公元前8年,王莽被举荐出任大司马,成为汉朝最高军政长官,位极人臣。王莽执政后,生活更加俭朴,所受的赏赐和钱财全部散给寒士,声誉鹘起。

公元前7年,成帝崩,因无子嗣,其侄定陶王继位为汉哀帝。王家失势,王莽称病去职,闭门谢客。官吏和百姓为他鸣不平,上书讼冤达100多次。很多来朝廷应试的士人也在试策中赞颂王莽的功德。

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太后王政君起驾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拥立九岁的刘衎(kan)登基为汉平帝。王莽被全朝一致推举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翌年,群臣纷纷奏请,言王莽有“定策安宗庙”之功,应予封赏。期间王莽多次辞让,而大臣们则不断再奏。王莽推辞再三,无奈受封安汉公,但拒绝了户封邑。不久朝廷设“四辅”之位,王莽加封太傅,领四辅之事,大儒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四辅大权独揽,一任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王莽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又对士族、平民施行推恩政策,并广建学校,在全国大力推行礼乐教化。讴歌拥戴王莽的人更加多了,他们赞颂王莽可与古代圣人相比。

公元3年,汉平帝选后。每日有千余人守阙上书,“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之女王嬿于是不选而被直接纳为皇后。皇后正位后,有48万余人上书朝廷,请求对王莽“宜亟加赏”。

王莽处处以周公为榜样,朝野也将其视为周公。因周公做过总领百官的太宰,而殷商名臣伊尹号为阿衡,于是有900公卿请为王莽特设“宰衡”一职,加九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据《礼记》记载,九锡即九种礼器,分别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ju)鬯(chang)。因九为极数,所以赏赐九种礼器被视为最高礼遇。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加九锡之第一人,被视为当世圣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只有两岁的刘婴被立为皇太子。受群臣推戴和太皇太后勉强下的诏令,王莽代理朝政。臣民称之为“摄皇帝”,王莽平日自称”予”,祭祀及朝见太皇太后时则自称“假皇帝”。此处之假,并非真假之假,而是假借之假,暂时借皇帝之位一用的意思,以后是要还的。

因为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曾代摄天子事,谓之居摄,于是王莽改元“居摄”,以表心迹。他是不是真想学周公还政,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当时至少是这么说的。但是,西汉刘氏宗族不相信,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先后起兵讨伐。在他们兵败被杀之后,天意要王莽做皇帝的祥瑞符命接踵而至。

公元8年11月,王莽上奏太皇太后,请求还政孺子如周公故事。此事尚未定夺,次月,民间有人献上金匮策书到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太皇太后应从天命。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拜谒太皇太后、他的亲姑妈王政君,接过传国玉玺,入高祖庙拜受孺子婴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称“始建国元年”。王莽即新始祖,时年54岁。

王莽以谦谦有为的儒家形象出现,靠儒学赢得各阶层称赞,在朝野上下的广泛支持下,于武力夺权之外开创了以禅让当皇帝的先河。他通过儒家极力推举的禅让方式代汉建新,但其作为却被后世儒家否定。究其原因,在于以儒生自命却未恪守位份,以道德自诩却行为虚伪,以禅让得位实则得位不正,冒天下为公之名实则为一己之私,堪称融儒道为一体的绝世伪君子。

王莽生前享尽权力富贵,死后背负骂名。李白与他正好相反,生前郁郁壮志难酬,死后却美名流传千古。

小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因祖辈经商,按唐朝律法无缘参加科举考试,后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推荐,唐玄宗降辇步迎,封李白为翰林供奉,陪侍皇帝左右。但是李白性情太过洒脱,恃才自傲。他“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醉醺醺地奉诏作诗,却伸出脚令皇帝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鞋子。玄宗“疏之,赐金放还。”公元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翌年唐肃宗李亨即位平叛。李白却稀里糊涂的卷入永王之乱,因罪流放夜郎。李白仕途无所建树,但是他的诗歌艺术却是名垂千古,诗仙美名无人不知。

李白过于高傲,故为权贵所不喜。而他的好哥们孟浩然,却是因为太过于谦卑,不小心得罪了唐玄宗以致仕途乖蹇。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比李白年岁略长,是李白的青春偶像。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我爱孟浩然先生,他的人才风流天下闻名。他少年时辞官不走仕途,老年时躺卧青松白云之下,如闲云野鹤自由自在。

因为崇拜,所以李白看孟浩然是戴了滤镜的。孟浩然并非潇洒辞官而不做,而是苦心求官而不得。孟浩然曾长年漫游求仕未果,也曾多次参加科考未举。公元724年,孟浩然36岁时,他听说唐玄宗住在洛阳,便跑到洛阳住了三年,仍然一无所获。

传说他曾经见到了唐玄宗,只可惜应对失据,错失良机。

孟浩然与另一位大诗人王维相交莫逆。有一次,孟浩然来到王维的府邸 ,不料唐玄宗突然驾临。孟浩然本打算躲到床底下藏起来,王维却趁机举荐了他。唐玄宗于是问孟浩然:“你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啊?”

孟浩然写过不少好诗。气势沉浑的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清新雅致的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旷远幽寂的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念哪一句都不错。但是孟浩然也不知怎么的脑袋一抽筋,脱口而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没有才华,君主弃之不用,多有病痛,朋友渐渐疏远。唐玄宗一听,就纳闷了:什么鬼,这是怪我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孟浩然一辈子没做过官,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曾把他招为幕宾。这不算入仕,不久后孟浩然辞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