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可以说,对于男主角的演员来说,这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有人或许会问,他的一切的遭遇,包括他的人生,都被克拉拉的谎言毁灭了,那么他难道不怨恨吗?
这可以说是个好问题,也涉及到了整部电影的关键!
因为李易记忆起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观影者,影迷,对克拉拉甚至用上了“恶魔”的称谓。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要撒谎,觉得这个孩子非常可怕!
但是这显然不是李易想要的答案。
麦德斯·罗曼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坏孩子,撒谎的孩子,这样的标签来定义克拉拉!
从行为上来说,我认为要先拿开“撒谎”这个标签,才能更好的理解到她为什么会去对园长说那些话。
撒谎是一个成人角度标签,它意味着当事人是主观上故意编造不存在的事实。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2-7岁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无法分清想法和现实,比如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说某个幼儿园小孩他非常想要得到奖励贴,这种愿望非常强烈,以至于他会和别人说自己得到很多奖励贴。这种事情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并不能说这个小孩就在撒谎。4岁的克拉拉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她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去理解,去看看她为什么要对园长编造对卢卡斯不利的那些话。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下她的成长环境,大致也就知道她为何看上去如此的早熟。剧本里面有许多片段,很快的描述出了她的生活环境。
她常在托儿所等妈妈来接她放学等到天黑,她喜欢和小狗芬妮散步,父母争吵不休忘记送她上学等等,这些可以看出,她在家中是容易被忽视,缺少陪伴的孩子。
温柔的卢卡斯是克拉拉爸爸的好友,他对孩子很有耐心,愿意陪孩子们疯玩,在克拉拉父母吵架的时候,接送她上学,他满足了克拉拉对理想父亲的幻想。克拉拉强烈的想要依恋卢卡斯,这个愿望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她想要独占他,幻想卢卡斯是她的另一半,并且写信给卢卡斯表达爱意。
但是事实上,她根本不懂这些,她只是主观意愿上的,缺少爱,缺少陪伴,所以她才会对卢卡斯形成了依恋,而那种爱意,只是一个缺爱的孩子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她也绝对不会明白,她所说的话,会对卢卡斯造成什么样的坏印象。
甚至可以说,她的初衷,并非恶意的。
但是卢卡斯很认真的对她表达了拒绝,把她折的礼物还给她。那一刻她吸了吸鼻子(下意识的掩饰自己的情绪),说:“那不是我的”,即便卢卡斯指出信上的署名是“克拉拉”,克拉拉依然继续找借口。卢卡斯没有戳破她,再次强调说,亲嘴只能发生在爸爸和妈妈之间,她避而不谈这个,只回答:“这不是我的,你撒谎”。
小主,
这一段互动是很重要的,从中可以看到,克拉拉无法承受被拒绝的强烈挫败感和痛苦,就马上启动了防御机制:否认,她说了好几遍“这不是我的”。这种否认的防御方式是比较原始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是很常见,许多孩子都会在事情搞砸的那一刻,马上说“不是我”,他们也不是刻意撒谎或者推卸这人,就是认为否认之后事情就真的和自己无关了。
她的第二个防御方式是分裂,为了回避内心的负面感受,她把递信的那部分自己分裂成“非我”,这个可以帮助她维持内在的自尊感,不至于破碎。
并且最后她还迅速的把这个“非我”的东西,投射给卢卡斯说成是“是你撒谎”。
她所有的这一切回应都是为了回避自己内心被拒绝的强烈痛苦。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内心依然痛苦,在她孤独的等待妈妈来接她的时候,她忽然就如幽灵一般对园长提到卢卡斯很丑,很笨,他还有鸡鸡,他给我这个心,但我并不想要它……。
这里她迅速完成了对卢卡斯从理想化到贬低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由爱生恨,宛如一个被抛弃的恋人,同时再次将那个被拒绝的自己分裂出来并投射给了卢卡斯,说是自己不想要对方的爱。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可怕,因为这么小的她,内心却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了,她瞬间启动了好多的防御机制,都是下意识地去回避内心真实的感受。
但是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克拉拉身上,克拉拉曾三次承认她虚构整件事、承认她只是说谎,第一次是对老师、第二次是她的母亲、第三次是她的父亲。
而导致这一切的,是这些人,他们要么是用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性地否定她的真话、相信她的谎言;要么是即使明白了真相,依旧没有道歉的勇气。人是可以自以为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伤害别人的。
卢卡斯抱起克拉拉走进屋子,克拉拉用她纯真的笑回应,其实她不是一个坏小孩,她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还不懂得自己伤害什么人,只是难过不能和男主的小狗一起去散步;而男主,是个真正善良的人,即使心灵已千疮百孔,他还会爱克拉拉,不躲避、不漠然、不怨恨,因为他知道她只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