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论,谅解只是表面的,实际上谣言和误解造成的偏见已经无法消除,有的人(不一定是哪一个)在心里还是认为卢卡斯是有罪的,所以杀了他。但也可能是更可怕的一种事情:虽然多数人已经承认冤枉了卢卡斯,但有的人宁愿相信错误也不愿承认错误接受真相,所以想要杀死卢卡斯。——人类的阴暗面有时如此。
有时候社会舆论只会偏向他们想看到的而不在意真正的结果是什么。
关于审判!
从克拉拉编撰出这句谎言的那一刻起,事件便涉及了三方角色:“受害者”克拉拉、“施害者”卢卡斯、“围观者”镇上的其他人。这是一个有趣的三角关系,克拉拉有自己的一个故事,卢卡斯也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而镇上的其他人则无法知晓哪一方是真,哪一方是假。
这种关系看似很像法庭审判里的法官、被告和原告,但事实是——完全不同。围观者永远不会基于事实、证据这类理性材料来下判断,他们的判断方法只有一个——惯性思维。
卢卡斯是强者,克拉拉是弱者,因此弱者一定是真话,强者一定是狡辩;小孩子不会撒谎,因此克拉拉这么说,就一定是真的——这就是围观者的惯性思维。
在克拉拉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并相信了之后,克拉拉有一次对父母说:“他什么也没有做,我瞎说的。”但母亲并没有当真,而是抱紧她说:“也许是你的大脑不想记住发生的事情,想起来就恶心。但是它的确发生了。”
当剧情发展到这一步,实际已经脱离克拉拉撒谎的初衷了,小孩子不懂得她的谎言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大人明白。围观者彻底掌控了这一事件,克拉拉的谎言成了一枚钥匙,打开了小镇居民们幻想中的恶,他们将这份想象的恶安插在了卢卡斯这个具体的人身上,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正义感。
原因!
无比讽刺的是,其实这份正义感来源于无聊。是的,无聊!这个宁静的小镇的生活太过平静,平静得有些无聊。小镇上的居民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执法者,也不是超人,他们面对世上真正的邪恶:战争、剥削、奴役,是束手无策的,但小恶,也就是性侵事件进入他们的生活时,他们终于感到自己不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们怎么会放过一个好不容易能让自己的正义感使上力气的事件呢?
警察带走卢卡斯后,因孩子们的口供不实,对卢卡斯指控的证据不足,而将他释放。在法的层面上,卢卡斯被宣告无罪,此事本该告一段落,可道德的谴责从这时才真正开始。小镇居民们因为不甘心这件难得让生活添点乐子的事件就此消散而不愿意放过卢卡斯,这个事件就此变了味,成了围观者们抒发正义感的脑内狂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卢卡斯和儿子在家做菜时,有人从窗外扔石头砸碎他的玻璃,他追出去时,发现自己养了多年的狗被杀掉放在他的院中。
卢卡斯去超市买东西时,卖猪肉的屠夫充满敌意地告诉他,这里什么也不会卖给你。卢卡斯坚持要买,屠夫走上前一拳把他打倒在地,超市经理把他赶出去,叫他不要再来这里,年轻的超市员工朝倒在地上的卢卡斯扔易拉罐,砸破他的脑袋。
这都是最为廉价的正义感,与网络上喷人十八代祖宗的键盘侠没有任何区别,在他们的眼里你能看出那不是真的伸张正义,而是“你是恶的,所以我们可以随意的伤害你”。
圣诞节的教堂祷告中,卢卡斯疯狂地向他的好友挥拳,质问他:“你有话对我说吗,你看着我的眼睛,你看见什么了吗?什么都没有。”
影片结尾,拿着猎枪的卢卡斯在林中猎鹿,小鹿是无罪的,它们的眼神清澈,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面临着什么。在卢卡斯准备开枪时,有人对着卢卡斯的身旁开枪,慌乱的卢卡斯想要看清射击者的脸,可是看不清。举着猎枪的人逆着光,只有一道身影的轮廓,他再次瞄准了卢卡斯,然后收起枪离开了。此刻开枪的人,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小镇上所有还不愿意相信卢卡斯无辜的人,他们躲在暗处,时刻提醒卢卡斯“你是个恶人,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所以走着瞧吧,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恐惧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