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北境补给粮草

十月末的清晨已有明显的冷意。清冷的微风拂过,让人不禁打个寒颤。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整个皇宫内院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座神秘的宫殿。皇宫内院的小径上,只有寥寥几个宫女太监匆匆走过,他们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生怕发出一点声响。石板路泛着微微的潮气,两旁的花草也被露水沾湿,低垂着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霜气,给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感觉。

此时的金銮殿内却是热闹非凡,只因早朝皇上得北境的战报,需要户部再次补给粮草。 这战报一出,朝堂上就吵开了。

以张家为主的说沐将军这么久都没有结束战争,显然是能力不足,应当另派将领前往北境。张家家主、兵部尚书张大人率先出列,手持笏板,躬身奏道:“陛下,沐将军在北境征战多年,至今仍未结束战事。臣以为,沐将军或已力不从心,应当另派得力将领前往北境,以尽快结束战争,安定边疆。”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些与张家交好的官员纷纷附和。

忠皇一派则坚决反对,御史大夫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沐将军多年来镇守北境,战功赫赫。此次战事胶着,实乃虞国贼寇负隅顽抗。沐将军之能,天下皆知,不可轻易更换主将,以免乱了军心。” 朝堂上两派争论不休,气氛愈发紧张。而那些已经暗自归属三皇子的人却保持着沉默。

皇上长孙洪泽不动声色的看着下面的这群大臣,一言不发。

这时宗亲王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既是关乎战事,臣以为当慎重考量。沐将军久镇北境,对当地局势了如指掌,且其军事才能有目共睹。贸然更换主将,恐生变数。然战事久拖不决,亦非良策。臣建议可派遣使者前往北境,了解实际战况,再做定夺。且粮草事宜,细问一下户部便可。”

户部林尚书闻言,立即出列,手持笏板,躬身向皇上禀告:“启奏陛下,今年各地的秋收已然结束,总体而言,收成尚可。但部分地区因气候不佳,略有歉收之象。臣等原已拟定相应之策,拟从丰收之地调运粮草,以赈济受灾之地,确保百姓生计无虞。”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现得报今年北境边疆战事吃紧,微臣觉得可以先将部分原定用于赈济的粮草调往北境,以解燃眉之急。”

皇上听了林尚书的话微微颔首。正要出声,这时张承德再次出声道:“陛下,林尚书此计不妥。如今部分地区歉收,百姓本就生活艰难,若将原定用于赈济的粮草调往北境,那受灾百姓恐将陷入绝境。局时恐生暴乱。”他言辞激烈,脸上满是对林尚书提议的不认同。

这时,一直在一旁沉默的三皇子长孙无妄却在这时上前一步说道:“父皇,张尚书所言的百姓绝境,儿臣有一法可解。儿臣以为,可令各地富商大户捐出部分钱粮,以解百姓之困和北境战事之需。同时,可向百姓承诺,朝廷将减赋税三成。如此,既可缓解当前困境,又可彰显朝廷对百姓的关怀。” 长孙无妄神色从容,目光坚定地望着皇上。

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皆露出不同神色。坐在上位的长孙洪泽的目光幽深的看着他,而下面的朝臣中一些大臣微微点头,觉得此计有一定可行性;而另一些大臣则面露嗤笑,他们觉得三皇子这计划根本不靠谱。

一位眼含不屑的大臣站出来说道:“三皇子殿下,您这想法未免太过天真。那些富商大户个个唯利是图,怎会轻易配合朝廷捐出钱粮?这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旁边几位大臣也纷纷附和,对三皇子的计划表示质疑。

长孙无妄并没有与他们再争执,他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他静静地退回原位,神色淡然,仿佛刚才的争论与他毫无关系。他明白,自己已经提出了适当的建议,至于采不采纳那是父皇的决定。如是采纳了自有父皇组织大臣商议。在这个过程中,他只需耐心等待时机,适时再提供自己的合理建议,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父皇对自己的印象不断加深。

宗亲王也是颇有些惊讶的看了眼长孙洪泽,随即便躬身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北境的战事,还请陛下早些定夺。”

长孙洪泽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地扫视了一眼朝堂上的众人,沉声道:“北境战事,关乎国家安危,当以此为重。林尚书,你即刻统计全国可调用之粮草数量,详细列出各地存粮情况,明日早朝呈于朕前。其余众卿,也当各思良策,为北境战事出谋划策。”他的话刚说完,见张承德又想开口说话,他立马从龙椅上站起来转身离开,福全公公一甩拂尘,尖声喊了声:“退朝!”随即转身跟着皇上离开了金銮殿。

群臣纷纷行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缓缓退出金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