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六页,我们这一科讲到“明见性无生灭”。

这一科的由来是,波斯匿王听到外道所谓的“此身死后断灭”,就是人死了以后就像灯消失一样——人死如灯灭;从这种对断灭的恐怖来启请佛陀开示。佛陀在开示当中,先让波斯匿王把这个生灭的相显出来。的确生命是有它生灭变化的一面,这是事实。前面是把这个生灭相显出来。

佛陀在讲完生灭相的时候,就问波斯匿王说:“那你知道还有不生灭的东西吗?”波斯匿王说他不知道。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将“生灭的因缘当中同时有一个不生灭的体性”开显出来。

前面是约着所见的恒河。你看,你三岁的时候见到恒河,到你十三岁乃至到六十二岁的时候,你身体变化很大,但是恒河的水一点都没有改变,湿性依旧——它的湿性没有改变。这是第一点。这个是约着“所见之境”。

这以下约着“能见之心”来作说明。我们看经文: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陀说,你现在感到深自感伤,说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头发也白了,面皮产生很多的皱纹。这个发白面皱的状态,是从童年的时候就开始了,不是到了六十二岁才突然间变化的。所以你自己也讲到,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这个是你色身的状态。那么你用刹那刹那变化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六根去观察恒河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观察恒河的那个见性,能够见到恒河的、那个“见”的体性——能见的体性,它有没有所谓的年少、年老的差别呢?波斯匿王说:不也,世尊!我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差别的。

这一段,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什么是生灭变化的,什么是不生灭的把它厘清。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的注解上说,佛陀在开显不生灭的时候,是用对比的方式,所谓“借事显理”。因为蕅祖说,这个不生灭的本性是很难理解的,我们根本没办法见到“不生灭”的,所以必须假借一个存在的事实。你看,恒河的水是变化的,湿性没有变化。从这个道理来类推,你的身心世界变化,但是在这个身心世界变化当中,你那个眼耳鼻舌身意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个功能慢慢地衰退,但是见闻嗅尝觉知那个见性、闻性,这个本身是没有改变的。所以我们在开显见性的时候,一定用对比的方式,假借生灭的因缘来开显不生灭的本性,是这个道理。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这样子。

好,佛陀把这个生灭的因缘跟不生灭的本性开显出来以后,佛陀就正式地回答波斯匿王有关生命相续的问题。我们看经文: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前面是佛陀通过一个问答的方式,把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开显出来。这以下佛陀正式来回答波斯匿王所提的所谓生命死亡以后的问题。

佛陀说,大王!你现在面皮变皱了,精神也变得比较衰颓了。但是你见到一切法的那个见精——那个见分,那个体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会变皱的、会衰老的,这个是变化;不会变皱的,是没有变化。这一段经文,佛陀要波斯匿王观察身心世界时把它分成两块,就是我们在观察身心世界时要分两部分观察。大乘佛法观事情是双方面:一个是变化的,是会产生皱纹的;一个是不会变化的,没有皱纹的。这是我们对身心世界一个全面的观察。

好,这样观察以后,就得到一个结论了:“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我们要知道,只要会变化,这个东西就会消失。你看到这个东西会变化,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一定会消失。只要一个东西不变化,它就不会消失。因为它既然无生,它也就不会有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么,“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这种法尔不生——从来没有生、未来也不会灭的不生灭的见性,怎么会受着我们一期生命,随我们的生命而生,随我们的生命而死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生命死亡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它不死亡的,因为它没有变化,它当然不会死亡。既然我们生命死掉、我们的色身消失以后,还有一个东西不消失的,那你怎么还相信这个末伽梨?末伽梨也是六师外道的其中一个,他是提出无因缘论——生命是没有因缘的。这种无因缘论也是被判作断灭见。六师外道有三个都是断灭见:迦旃延、毗罗胝子、末伽梨等,都是断灭的思想。你怎么还相信这个外道的断灭见,都说我们的生命死掉以后就全部消失了?

这一段佛陀的结论是说,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有些东西是消失了,只要会变化的东西都消失了;有一个东西是不会消失的,没有变化的,它就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观察人生,它是有一个暂时性的因缘,还有恒久性的因缘。大乘佛法是这样观察的。这一段是佛陀的总结,就是“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是佛陀给他的一个答案。

小主,

子三、领悟

好,我们看波斯匿王听到这个答案以后的心情怎么样。看“领悟”。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讲到有些东西会生灭、有些东西不生灭以后,他就深深地相信:我们色身变化以后不会断灭,还会得到一个生命。就是,弃舍了这个生命以后,因为我们还有一个不生灭的性,这个不生灭的性又会去创造另外一个生命,所以生命绝对不会断灭。这个时候跟法会大众听到有来生的观念,听到有无量生命的观念,听到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生命,他“踊跃欢喜”。这个踊跃就是好像高兴得要跳起来,非常欢喜,“得未曾有”。

为什么“得未曾有”呢?因为波斯匿王对来生到底存不存在,到底死了以后是不是完全断灭,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一个疑惑。这个时候佛陀把他的结解开了,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欢喜。

这个欢喜的意思我们解释一下。古德在这个地方的注解说,波斯匿王是示现一个凡夫,也就是一个没有出离心的修习人天乘的凡夫,所以他造了很多善业,他护持三宝。那么造了善业他是干什么呢?他是希望依止这个善业来生来受用,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他是这种心情。假设没有来生,那么他今生所造的善业就没有用了。他之所以欢喜,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善业不失。

我们讲生命的相续来自于业力的相续。如果你今生所造的业不能够贯穿到来生,你这个生命就不会相续。所以,当你死亡的时候,你今生造的业一定能够在死亡当中继续通过去。死亡到的时候,把我们的身心世界破坏了,但是你所造的业这个业性没有被破坏。它怎么样?它继续地通过死亡到来生去受用。所以我们要看到生灭的部分,又要看到不生灭的部分。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刚开始在看生命的时候,先从变化开始看起。生命就象是一个水流。我们看这个水流,先看它的外表。我们从外表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个,它是变化的;第二个,它是相续的。

一般来说,人天乘根性的众生,是看到相续的一部分,所以他没有出离心。他知道有来生,所以他从来生当中产生一个增上心,他积集善业,创造美好的来生。他看到的是生命的相续。

二乘人是看到生命的变化、无常,所以他是比较偏空的。因为他看到无常变化,所以他就产生一种极度的厌离,这个变化让他感到没有安全感,变化的本质就是痛苦。所以声闻人看到了这个无常的变化而产生出离心,修四念处,成就了偏空涅盘。

大乘佛法是从变化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不变化的本性,就是看到这个水流的变化,又看到它的湿性——清净本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从清净本性当中产生一种荷担菩提心、荷担众生的菩提愿望——上求下化。如果生命都只有变化的一部分,那么菩萨不必发菩提心了,发出离心就好,所以这个在整个大乘佛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只看到生命变化的一部分,你很难发菩提心。你为什么发菩提心呢?生命都是变化的,变化以后你就死亡,死亡以后到偏空就涅盘,就什么都没有,那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观念:“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我们看到经文,佛陀不断地在告诉我们一个生命观,就是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的路,你要训练自己双向思考:生命有变化的部分,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有所放下;但是生命当中有它永恒的部分,让我们有所承当。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单方面的: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因为他看到的生命是两部分:变化的一部分、不变化的一部分。这就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能够无住又生心、生心又无住,因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两方面。智慧会引导一个人的行为。

当然,我们从这段经文当中看,其实波斯匿王所觉悟的没有那么深。他觉悟不到、看不到真如本性,他只是相信有来生。看到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受死亡破坏,能够贯穿死亡,包括业力,包括六根的本性,所以他知道有来生,感到很安慰。他的觉悟只是这样子而已。这一段是佛陀对波斯匿王有关断灭见的启请所作的开示。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分二:子一、疑问;子二、示答。

好,我们看下一段,“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这一段佛陀就正式来回答阿难尊者的问题。

这个垂手就是佛陀的手臂上指于空、下指于地,可以说是以上下的垂手来开显见性是没有增减的。

“十番显见”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作一个很清楚的切割:真实的东西是不变化的,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可以说是破妄显真。你看前面三段,都是把盗贼跟主人作一个非常清楚的厘清。但是这一段以后就不太一样,佛陀开始发明“真妄不二”的道理:其实贼就是主人,主人也可能会变成贼。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在迷悟的差别。你迷惑的时候全部是盗贼,你觉悟的时候盗贼全部变成主人。这一段就不容易理解了,已经慢慢达到真妄不二的道理。当然,不容易理解的东西,佛陀是有善巧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