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四页,“子三、结显自性”。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正示离过的真实心体。
佛陀前面在开显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是从两个角度来开显:从不变的体性来说明它不是因缘法,从随缘的作用来说它不是自然。所以,前面佛陀是从不变跟随缘这两种角度来作各别的开显。
现在是把不变跟随缘这两种义理结合起来。我们前面是分开来说,现在把它作一个结合,作一个总结,就形成所谓的“双遮双破”。其实“遮”跟“破” 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种否定,遮止跟破除都是用否定的方式。
佛陀告诉阿难说,“当知”——阿难你应该了解,“如是”的这种精纯觉悟,微妙的、光明的心性,它“非因非缘”,不是因缘生,也不是假借因缘而有。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不变的体性。但它也不是外道的这种自然之体,因为它有随缘的作用,外道的自然没有随缘的作用。所以,从否定的角度,它非因缘,也非自然。这是从否定的角度,从非因缘当中开显不变、从非自然当中来显现随缘,用否定来显现这个道理。
看第二段。第二段是“遮照同时”。这个“遮”是否定,“照”是肯定,用一种双向的否定跟双向的肯定。“非不自然”,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的经文其实从义理上来看少掉四个字,应该“非不自然”后面再加一个“非不因缘”。“非不自然”这个“非不”,是否定再否定,变成肯定了。也可以说是自然,也可以说因缘。你说,诶,什么是心性?你可以说它是自然,因为它的体性不变;你也可以说它是因缘,因为它有随缘作用。你看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你造杀盗淫妄的业来熏习它,它就显现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让你来受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熏它,它就创造一个人天的福报让你受用。它不就有随缘的作用吗?所以你说它因缘也对。从作用的角度,它也是“非不因缘”。这个是双照。
那么双遮呢?“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这两句话那个“无”,都应该贯下去,应该说“无非,无不非;无是,无非是”。我们解释一下。“无非,无不非”是对“非”的一种破除,破除对“非”的执着。这个地方“无非,无不非”开出来应该有四句话,就是:无非因缘、无非自然、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总而言之,你说它“非”也不对,它破除对“非”的执着;但是对讲话喜欢肯定的人,它也是破你对这个“是”的执着。为什么呢?它“无是因缘、无是自然、无非是因缘、无非是自然”。所以说“是”也不对。
说“非”也不对,说“是”也不对,那应该怎么说呢?佛陀只好讲出一句话作总结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从本体上来说它是离相的,但从作用来说它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虽然随缘显现因缘果报,但是它的本性还是一样清净本然。所以你把离一切相跟即一切法合起来的时候,它的本来面目就出来了。
我们在探讨心性的时候,有两个内涵:一个是理论的探讨,一个是实际的修证。我们讲“理可顿悟,事要渐修”,理是圆融的,事相是有次第的。在理体上,我们先建立现前一念心性,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出来,来取代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所累积的我相法相。先把过去这种我相法相慢慢地放掉,建立一个清净的心性。而这个心性它有“不变随缘”跟“随缘不变”两种功能,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在理论上,不变跟随缘是同时的,但是修证的时候不可能同时,没有人那么厉害。所以,当我们把一念心性建立起来、性德现前的时候,接下来是什么?修德。就修空假中三观:先空、次假、后中。空观开显它不变的体,假观开显它随缘的妙用,中观再把空和假结合起来。修行一定有次第的。
但是一谈到理论的时候,古人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没有话讲的。你说现前一念心性是什么?你道一句。道一句你就错了。因为“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才动眉毛即犯祖师的规矩。眉毛一动表示你“仁者心动”。在禅宗最忌讳的就是你心动,所以你不对。禅宗,你看他打你香板——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哪里来,他一定打你,你怎么回答都打你。你说你为什么出家?我爸爸叫我出家的。打三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自己都不想出家!第二个再来,说:诶,你为什么出家?前面说我爸爸叫我出家被打,说我自己要出家的。也打三个香板!你自己要出家?你爸爸没有叫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也被打。为什么在禅宗你刚开始的阶段一定被打,为什么?其实我讲实在话,不是因为你讲什么话,是他看到你心动,他打你那个念头。所以古人说,你开悟的时候讲什么都对,你没有开悟讲什么都错。
你看赵州禅师。有人问赵州禅师说:诶,狗子有没有佛性啊?赵州禅师说:有佛性。你怎么知道有佛性呢?诶,你看狗啊,它饿的时候知道饿,饱的时候知道饱,冷的时候它也知道冷。你说它没有佛性,它怎么有这种感觉呢?另外一个禅师问赵州禅师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没有佛性。怎么没有佛性呢?你说有佛性,拿出来我看看!觅之了不可得。有人就问赵州禅师说:你为什么对他说有佛性,对他说没有佛性呢?赵州禅师说:我是从修行的角度、从对治的角度这样讲。因为他执着有,我就说没有破他;你执着空,我就说有。
小主,
所以,中道的实相是不可以开口的,你一开口,就会不是左边就是右边。所以到最后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它是不能讲话。就是你不能动念头,你“一念不生全体现”。念头一动,那就是方便,那就是祖师的方便。
如果你都不讲话,也没有人知道,所以只好讲出一个“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这一念心性怎么去开显它呢?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再修中观。但是不管你修空假中三观的哪一观,它整个所观境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只是它用空假中把心性的不变性跟随缘性开显出来。
我们前面的三卷半是建立一个心性,先把这个心性现出来,先把这个性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心性在你的心中现出来。到三卷半以后,“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佛陀告诉你要修观:入空观的时候开显不变体,入假观的时候显现它的妙用,入中观的时候保持平衡。但是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前,你要先建立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现前一念心性,先现出来。
这一念心性,总而言之,是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是不变而随缘的。这是作一个总结。
丑二、结责滞着名相
我们看丑二,结责滞着名相。这一段是结示,来诃责阿难尊者一向以来就停滞、执着于佛法的名相,而不能随文观照,所以还是活在妄想当中。这是对于阿难尊者的一个诃责。
我们看经文:【图一】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先说出阿难尊者的一个毛病。说阿难尊者,你为什么到现在对于一念心性还是以这个“措心”……这个“措心”的“措”就是,好像你拿绳子在手上这样搓来搓去,就跟这个“搓”一样。也就是说,为什么把心搓来搓去呢?说你到现在还是用攀缘心来加以攀缘、推测这一念心性,而不加以回光返照,用种种世间的戏论、没有真实义理的假名假相,什么外道的自然、佛法的因缘来作虚妄分别,不能够产生一种微密的内心的观照。只是向外分别,而没有向内观照。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以双手来撮摩虚空。一个人分别名相而不观心,就像撮摩虚空,这样子只有增加自己的劳累,徒劳而无功。因为,虚空怎么能够被你去执捉呢?你怎么会捉得到虚空呢?
意思就是说,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先找到这一念心性——你的本来面目。那么向哪里去找呢?就是“莫向外求”!初学者最怕产生攀缘心,最怕!我听说,忏公师父要派一个人去买东西,你不喜欢去他就叫你去,你很喜欢去他就不叫你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心动了,“仁者心动”。你一动,他就不让你去了。这是有道理的。
修行,我们常讲要找到定位。比如说你修行了三十年、五十年,修行的定位不是都一样的。你每一个阶段的修行内涵不一样。正常人是有一定的规划,没有人一出家就是这样修行,修行五十年还这样修行。那就不对了。那你应该不是走大乘法,可能你走的是小乘法。
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对初学者,我们比较不谈空性的道理。先讲有,先讲随缘的有相,有相行:思惟业果,造罪招感痛苦的果报,造善招感安乐的果报;归依三宝,三宝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佛陀的功德是随时存在的。从深信业果、归依三宝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刚开始的修行一定是有相行。这个阶段是什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什么样的含糊笼统;善恶的相状,三宝就是三宝、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很清楚的。所以这个阶段它是怎么样?有相行。
到了第二个阶段是关键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前面的阶段,他的生命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因为整个生命,他内心当中那个我法二执,心中建立的自我意识是很坚固的。这个阶段叫作积集资粮,叫作跟三宝结缘。一个人真正要产生广大的突破,我们讲脱胎换骨,是在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他这个时候开始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坏他心中的妄想。我们心中累积了很多的相状,有很多的看法——我喜欢怎么样,我的个性是怎么样,我习惯性是怎么一个想法,这个时候用空观全部扫掉,扫得一丝不挂,干干净净的,清净本然。所以,你看一个人本来很正常,突然间好像什么都搞不清楚状况,他有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你看禅宗的公案,说有一个禅师在修空观,空观现前的时候,他就走走走,走到海里去他不知道,人家把他拉回来。因为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阶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他开始在改变自己了,把他以前无始劫来习惯性累积的那个相状一一地开始消灭,而这个时候他的罪业也开始消灭。这个罪业的消灭是从根本消灭,他开始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对内心讲话是用否定的。所以,看你的修行是什么阶段,就看你怎么面对你的自我。你经常是用肯定的话,“诶,不错啊,你做得不错”,那你还是第一阶段,肯定的。到否定的时候我们开始怎么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否定:不行!不能这样做。我们用我们的愿力来主导自己了,不是用我们的想法。对自己的想法全部加以否定,重新洗牌。这个时候进入到一种空性的智慧——“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这一番的洗涤以后,你又开始“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那个时候是从空出假,而你的心态不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但是这个夕阳跟昨天的夕阳不一样,已经换了一个夕阳。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心态不同。为什么一定要说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我们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两句话是同时的;但是在修学的时候是有次第的,先求离相,再求随缘。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 分三:子一、引昔致疑;子二、对理征破;子三、正示见性
好,我们看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这是“十番显见”的第九科。“二妄”,是约着别业的妄见跟同分的妄见这两种妄见,来相互发明,来开显这个见性不是一种见分。在前面的八科,佛陀开显见性的方法都是借用显体。因为见性是离一切相,你没办法讲话,你一讲话就不对,就不是见性的本质了,我们只能够从作用——你能够看得到光明、能够看得到黑暗入手,所以我们知道见性的存在,是从作用当中可以推理见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