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九页。壬六,迦叶观法。

这一大科是讲到《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法门,这当中等于是说明了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二十五个方便。在这二十五个法门当中,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作一个总持,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是指的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所缘境是特别广大的,可以说是整个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根尘识,都是我们的所观境。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由过去的业力而变现了一个六根、六尘、六识。我们依止六根来攀缘六尘,而产生六识的分别。大概一个众生一生的生命当中,身心世界的活动就没有一个人离开十八界,所以这整个日常生活都是《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一点是跟一般的三昧不太一样。你看我们念佛或者持咒,我们一定要远离外在的因缘,说“都摄六根”,一定要把外在的因缘放下,另外提起佛号,另外提起咒语。《楞严经》不必,你平常经常打妄想的地方,你平常经常起烦恼的地方,就是你生起观照的地方。《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就路还家”,你平常熟悉的地方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你不必再改变地方。所以它的特色是“方便有多门”。

第二个,归元无二路。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它真正观照的智慧其实是相通的。你看二十五圆通的观照智慧,都是空假中三观。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空观。空观就是一种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前面三卷半的经文经常强调,你看到事情,首先第一句话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不要被物质的假相所迷惑,要看到这个假相的背后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一个人经常会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就不容易起颠倒了。我们会看到一个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本体。这就是我们刚开始第一步要做的从假入空,从身心世界的根尘识的因缘法,回归到一个整体的、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

那么假观,又开始从空出假,从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回到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我们现在的因缘有它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定位,我们怎么利用我们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所以这个假观就是说,你也不能否定你今生的因缘,人身难得。

所以,我们在从假入空的时候,破除我们的我法二执;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依止的是一种大悲的愿力,我们假借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当我们把这个整体的真如观跟个体生命的因缘观达到平衡的时候,那么这个就是中观了。空假中三观就是这样操作的。不过,我们从本经来看,初学者是偏重在空观的,就是偏重在从根尘识的这些假相,回归到我空法空相应的真如本性。这个空观是一个重点,从解脱道的角度这是个重点。你能够掌握这个以六根、六尘、六识为所缘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你大概就能够掌握整个二十五圆通的纲要。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观法得果”,这是迦叶尊者观察法尘而成就了圣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这个地方讲到迦叶尊者今生的迹门。迦叶尊者在选择所观境的时候,是观察这一切世间的六尘的生灭变坏。这个地方的六尘其实指的就是法尘。那为什么叫六尘呢?因为它是前五识攀缘五尘而落谢到心中的一个影像。换句话说,这个六尘其实是过去曾经所发生过的,他所见闻过的事情。迦叶尊者在修止观的时候,就回忆过去前五识攀缘五尘所落谢的影像。而这个影像,他观察它是生灭变坏,所以从这个地方他发明了我空的真如。他知道这个五阴身心没有真实的自我,所以他就依止这个我空的空寂之理来修习灭尽定。这个灭尽定就是在灭除我们身心世界的第六意识的受、想两个心所,还有第七意识染污分的这一部分的心所,所以他的心是特别的微细,只有第八识跟第七意识的清净分现前。

那么,他的身心多么微细呢?你看下一段就知道了。他的身心世界能够在禅定当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就好像一弹指的短暂时间。所以你看迦叶尊者,身为禅宗的初祖,他现在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的降世,把释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给他。他入的就是灭尽定。那么当然,他这个灭尽定为什么那么久呢?这跟他空观的智慧有关系,以空寂的智慧来修禅定,所以他这个禅定的力量就加深。

所以他作一个总结,我以空法而成就阿罗汉,我就是以我空的智慧来照见我空的真如理,而成就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这是他今生的迹门。

再看下一段,讲到他过去的本门。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世尊经常赞叹,在诸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头陀为最”。头陀,我们翻成中文叫抖擞,就是我们说的苦行,依止苦行来抖擞我们的精神。迦叶尊者所悟的理其实是下面这一段:妙法开明,销灭诸漏。这个“妙法”,指的是他第六意识的法尘。他能够通达这个法尘其实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他是发明了法尘是我空的,这个地方他同时看到法尘有不空的因缘,空假不二的道理,而空假不二当下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依止这个中道的实相理,灭除心中的无明,而证得清净法身,位置在圆教的初住。所以佛问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法尘为所观境,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看大小乘的修学止观,一般小乘修止观一定先修无常、无我的,因为他要先破见思烦恼,对治止观。所以,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凡是小乘示现的迹门,他一定先修我空观,然后再修空假中三观,悟入中道实相。他是有迹本两种的差别。这个地方要把它分清楚。下面的普贤菩萨,后面会讲到普贤菩萨,就直接进入中道实相,这个对治止观就不谈了。

辛二、观五根 分五:壬一、阿那律观眼;壬二、继道观鼻;壬三、牛呞观舌;壬四、余习观身;壬五、须菩提观意

这五根,其实是把耳根放在最后面。因为耳根是娑婆世界最为契机的法门,佛陀要详细地说明,所以把耳根拿掉,剩下五根。这当中有五科:一阿那律观眼,二继道观鼻,三牛呞观舌,四余习观身,五须菩提观意。

壬一、阿那律观眼

【图一】

阿那律尊者他这个观,这个“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了,整个《楞严经》的妙观察智所依止的就是一心三观。这个“观”指的是一心三观,这个“眼”指的他的所观境是眼根。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这个眼根是指的胜义根,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但是在这个地方的“根”,特别指的是心法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一部分,不谈色法,谈的是心法这一部分。到了经文你就很清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这个地方先讲阿那律尊者所发生的因缘。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就在你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中来修学。你不必离开你的因缘,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因缘,可能是好因缘,也可能是不好因缘,顺逆皆方便。

阿那律陀翻成中文叫作无贫。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农夫,他去田里耕田的时候,就带一碗饭到田里去,准备中午吃。在山上住了一个辟支佛,这辟支佛平常入定,但是他七天会下来托钵一次。这一天下来托钵,要回到山上的时候,竟然是空钵而回。这个农夫看到这种情况,起大怜悯心,就把他唯一的一碗饭供养给这个辟支佛。因为能布施的心非常的虔诚,所布施的田又是一个辟支佛,所以他招感九十一劫的时间不受贫穷之苦。

这是阿那律陀。他是佛陀的堂弟,大概在阿罗汉里面他的福报是相当大的。你看经典上说,阿那律他去托钵,不管是贫穷人给他多么粗糙的饮食到这个钵中,只要入阿那律的钵,一定变成甘露味,不管是什么东西。他那个福德力这么强!他吃剩下的,从这个钵倒给别人,又恢复原状。他那个善业力特别强,所以他有资格称为无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