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百兵之王——大炮

新年之后,大都里的一切又渐渐回到正轨。预备应征的士兵陆续前来城外集合,码头和道路上也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有更多的人和物资汇聚到这里,准备进行整训。

城外,又增设了几座新的营地,一批北衙精锐也调到了这里,计划参与接下来的作战。

这将近二百个士兵,是从帖木儿萨莱万户调来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的钦察和高加索游牧民,和埃及的马穆鲁克算是老乡。所以,汗廷才特意抽调了他们,组成三个中队,准备到时候用作政治上的展示。

这次,除了郭康和脱欢,狄奥多拉也硬挤出时间,赶了过来,说要看看。几人站在那片平坦的草地旁,看众人演练骑射。

此时,北衙士兵们已经跑完了,正在进行各种余兴节目。在他们前方,李安宁正骑着马,左右开弓,干净利落地把两边的靶标都射落下来,给众人炫技。人群中次爆发一阵欢呼。

“真是似曾相识的场景。不过一转眼,居然就已经发生这么多事情了。”脱欢感慨道。

“怎么是个人都比我射箭准……”旁边,郭康则关注起别的事情来。

“没事儿,忽鲁不花应该没你射箭准。”脱欢直言:“奶奶教过的这么多姑娘,就她学习兵器最不认真。我就没见她练过几回射箭。”

狄奥多拉似乎有些不满,不过大概是早就习惯了脱欢损她,也没去管。她只是瞪了对方一眼,又来回看了看,说:“李玄英呢?他小情人又让我帮忙送信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事情。他和朱文奎现在主要的工作,是试图多生产一些火器,这次带脱欢他们来看,也是说这些事情的。

而且,军歌这东西,在传统军事思想里,也属于不尴不尬的境地。有时会被视为不入流的行当加以贬斥,有时官方又会采集和创作军歌。当然,从结果看,士兵确实有唱点歌谣的需求,没人管也会自行进行创作,从先秦开始,就有歌谣流传下来了。

士兵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些浅显曲词的,不过,也有人对此不能理解。

哪怕到了20世纪,拥有同样信仰的红帐汗国,军队里流传的歌曲,也是多少带一些斯拉夫人特有的抒情与惆怅的。而中原的新一批军歌,反而大部分都是另一种情绪,就比较少见了。他给李玄英作参考的,已经是些相对舒缓的歌曲了,要不然大家估计会觉得这人精神有问题,打个仗怎么还这么积极、欢乐的……

“在大帐那边写东西呢。”郭康说。

“又有新东西了?”狄奥多拉明显有了兴趣。

“我们还是去作坊看看。”郭康抓紧时间说道。

闲聊间,演练很快结束,脱欢又跑去和那些士兵聊天,慰问他们。郭康得知,这次,万户府安排的带队军官,就是李安宁的表弟,所以她才跟着来玩的。估计,就是耶律欣致仕之后,他家推荐的新人。

每天训练完,他就回到营地,蹲营房里琢磨歌词,倒也不去纠缠别人,只是天天写完之后,就在那儿对着史惠贞和努尔哈赤唱。等琢磨的差不多了,就去找郭康交稿。

像汉代的鼓吹乐,除了几个专门给皇帝歌功颂德的曲子,几乎都是士兵对于战争的抱怨,里头连《战城南》这样的经典曲目都有。很多歌词里都充满对战争艰苦的抱怨,还有对战斗血腥残酷的直白描述,听了之后别说鼓励士气,没把人吓跑就不错了。而这,已经是官府采集筛选之后,收入乐府的正式曲目了,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朱文奎自己都对郭康说,他太爷爷当年的军令里,就有禁止军士学唱的条目,因为军队毕竟不能一直当要饭团,要是正规起来,肯定得主教杜绝这些耽误训练、破坏风气的行为。不知道现在这样开了个口子,到底好不好,他自己也不懂练兵,希望郭康多想想。

郭康跟人家就没见过几回,也就打了下招呼。脱欢倒是跟谁都自来熟,让侍从拿来两把良弓,给他们姐弟俩一人送了一个;又告诉士兵们,今天他请大家喝好酒,已经运到营门外,待会儿就拉进来。因为之后还有事,他也没有多逗留,就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先行离开了。

不过,郭康抄来的,他那个时代的军歌,风格其实比较特殊。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很少有“昂扬”氛围的军歌。士兵互相鼓励,或者军官鼓励士兵的内容倒是有,但也只是少数。

一直到明朝末年,当乞丐的太祖早已远去,太祖的乞丐都还在保卫大明,实在是太忠诚了……

而这种情况,也不罕见。或者说,这种抱怨性质的歌曲,才是士兵之间传唱的主流。这会儿的欧洲,那些雇佣兵唱的歌,一样都是哀叹和讽刺为主。

至于朱元璋那个规定,他不知道当时情况,也不好说。而且明军到后面,状态也和要饭没啥区别了。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军户的意志力。他们在常年缺乏军饷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作战,乃至饿着肚子去勤王打仗。对朝廷的忠心,高到能让宋、元、清都羡慕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康则解释说,这是特殊情况的特殊办法。这些罗斯人底子太差了,让他们背军法和各种训练要求,那是肯定记不住的,只能找其他办法。各个宗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