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缓所言将陈恪推得太高,让刘太后和李祯讶异地互视一眼。
李祯慎重地问道:“师傅所言大了吧?”
他和刘太后都觉得胡缓说这话是为了援救陈恪,而胡缓却郑重回道:“非也、老臣倒是觉得陈恪在讲学中有顾虑,否则就不止十倍了。”
胡缓的回话越来越大,好在刘太后和李祯都知道他的为人,倒也没怪罪他。
于是刘太后迟疑一下低声问道:“据哀家所知,陈恪只有十九岁,哪来的学问?”
她不信陈恪的能力,以年龄说话。
而胡缓则缓缓回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他说这话就是肯定陈恪悟道了,跟年龄无关。
李祯诧异地问道:“谁说的?”
“陈恪。”胡缓毫不犹豫地回道。
然后继续说道:“陈恪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听闻这话李祯叹道:“陈恪是将夫子所言悟透了。”
他说这话就是为陈恪“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罪名开脱。
而刘太后看他一眼,转对胡缓问道:“胡卿可知陈恪讲学的目的?”
这话问到根上了,人所言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何况讲学。
而胡缓知道陈恪的讲学目的,缓缓回道:“禀太后,陈恪讲学的目的从表面看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从一点看到全面,而不是只看表面文章。”
他直言陈恪讲学有表面目的,就一定有深层次的目的,这个目的才是关键。
刘太后和李祯的面部表情严肃起来,听胡缓继续说道:“他没说自己的真正目的,但老臣能看出,他是想让学生们将来走出多样化的路。”
“陈恪曾说过一句话,‘上万人陪一个状元读书,这是对读书人极大的浪费’。”
胡缓说到这,刘太后和李祯再次互视一眼,然后听他继续说道:“他还说过,‘国家需要的人才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研究型人才,如将亩产稻米提升到五百斤,他就是国家栋梁,如能提高到一千斤,他就是神。’”
小主,
胡缓豁出去了,如这样的话也被冠上“妖言惑众、蛊惑人心”,他就不准备讲课了,回到老家种稻米去。
可他这席话却将刘太后和李祯吓着了,亩产千斤稻米,陈恪的口气太大了。
刘太后想都不想就否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