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还是我第一次有幸跟您面对面交流。”
常浩南的飞机安排在第二天,本来打算吃个饭就回去休息。
对方一边说,一边掏出一张名片。
因此常浩南放缓脚步,让对方跟了上来,并接过名片看了两眼。
任炳达专门找上常浩南,最核心的目的当然是拉近一下关系。
但这个名字却让他感到有些熟悉。
“常总,我是镐京发动机集团的副总经理,任炳达。”
就算事到如今恐怕已经很难真正成为亲信,但是哪怕只是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也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有用。
如果找不到什么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由头,那最多只能算是打了个招呼。
正因如此,任炳达才特地把话题引向了与罗罗公司之间的合作。
还特地用了“汇报”的名义。
尽管他和常浩南之间并无组织上的隶属关系。
后者果然对此来了兴趣:
“谈妥了……那就是已经在准备消化吸收相关技术了?”
这几乎是任炳达最想听到的问题。
巴结别人,重点无非是一个“投其所好”。
这个“好”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分析。
虽然任炳达是第一次见常浩南的真人,但他早就分析出来,对方喜欢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于是赶紧回答道:
“我们在费用方面做了一些让步,要求罗罗那边加快进度,目前已经在调试生产线,准备以来料组装的方式生产第一批发动机了。”
“预计这批产品三到四月份就能下线,后面会在两年以内把国产化率提高到100……”
“按照规定,这种实现国产的发动机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经过我们沟通之后,重新启用了以前有过计划,但是只走到过图纸阶段的两个名字,涡桨7和涡轴7……”
“……”
任炳达报告的内容确实让常浩南相当满意。
单从技术难度上讲,250并不是一种制造门槛很高的航发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