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十四个不吉年,天宝发生的那些事儿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4710 字 1个月前

?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发生了多个重要事件,主要包括安史之乱的背景事件和天门岭之战。?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唐朝宰相李林甫去世。李林甫在位期间,对安禄山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他的去世使得安禄山的权力不再受到有效制约,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安禄山的权力逐渐膨胀,他开始为造反做准备,私自蓄养战马、制造兵器、与胡人贸易等,积累了大量的军费和兵力?。

同年,安禄山为了消灭契丹国,统帅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十万兵马,远赴千里,直抵敌方大营讨伐契丹。然而,由于安禄山的自负和唐军的疲惫,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安禄山率领大军日行百里,疲惫不堪地到达契丹营地。由于大雨导致弓箭失灵,唐军只能依靠肉搏作战。尽管唐军攻势凶猛,但由于契丹人的顽强抵抗和安禄山的轻敌,最终唐军陷入僵局,安禄山本人也中箭受伤?。

?安禄山在战役中受伤,逃到师州后将战败责任推给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处决了这两人。这次战役是改变唐朝盛衰的三大边境失败战争之一?。

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原因,也展示了唐朝在面对边疆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结果。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

太子李亨世子广平王李俶与沈珍珠的相识与初遇?:在这一年,广平王李俶与沈珍珠在醉仙楼相识,这是他们故事的开始?。

?虽然天宝十二年本身没有直接爆发安史之乱,但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崛起以及唐朝内部的腐败和边疆压力为未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年,六十六岁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第六次尝试后成功赴日,这标志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

同年,按旧制,兵部与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由门下省审。自春至夏,选事才毕。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想要显示自己的精敏,乃遣令史先于己之私第密定选人之名。

同年正月三十日,杨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于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并说:“现在左相与给事中都在座,已过门下省。”所选之人资格差缪甚众,但没有人敢于申说。于是门下省不再过官,侍郎只掌试判。

杨国忠使人说安禄山,诬李林甫与阿布思共同谋反,禄山就派阿布思部落所降者至朝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曾约为父子。玄宗信之,派吏按问,林甫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惧国忠威势,怕被连累,遂附国忠意而证其事。时李林甫还未下葬。

小主,

同年二月十一日,玄宗下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都除名,流于岭南及黔中。仅给随身衣服及粮食,其余财产并没官。林甫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又剖林甫棺木,抉取其口中所含珠,褫夺其金紫衣,更以小棺如庶人之礼葬之。可见奸臣一生害人无数,死后没有好报,殃及后人。

二月二十七日,赐陈希烈许国公爵,杨国忠魏国公爵,奖赏二人奏成林甫之狱。

同年五月,突厥阿布思被回纥兵所破,安禄山乘机诱降其部落,由是禄山精兵,天下无敌。

九月,北庭都护程千里追阿布思至碛西(今新疆库车),写信告葛逻禄,使其接应。阿布思被迫归降葛逻禄,葛逻禄叶护执其妻子以及部下数千人送程千里。九月十六日,唐加葛逻禄叶护顿毗伽,开府仪同三司,赐爵金山王。天宝十三载三月,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朝廷,阿布思被杀。三月二十八日,以程千里为金吾大将军。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禄山卑视之,于是二人有隙。国忠屡在玄宗前言禄山有反心,玄宗不听。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其洪济、大漠门(皆今青海共和东南)等城,收九曲部落。杨国忠知哥舒翰与安禄山有矛盾,就想厚结翰共排安禄山,遂奏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同年八月三十日,唐玄宗李隆基又赐翰西平郡王爵。

同年十月十一日,唐玄宗李隆基幸华清宫。杨贵妃姊三人随从车驾,先会于杨国忠宅第。杨氏五家,队各为一色衣裳以相区别,五家合队,灿烂如云锦。车马仆从,充满数坊之地,锦绣珠玉,鲜艳夺目。国忠仍以剑南旌节引于队前。

杨国忠子杨暄应明经试,因其学业荒陋,考试不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害怕国忠的权势,遂使其子昭应县尉达奚抚先告国忠。抚对国忠说:“我家大人云:郎君所试不及格,然亦未敢让落第。”国忠听后大怒说:“我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还用得着你们这些鼠辈来卖好吗!”遂策马不顾而去。达奚抚害怕,遂写信告其父说:“杨国忠以权势相要挟,实在令人难忍,但怎能与此人论是非曲直呢!”达奚珣不得已,遂置杨暄于上第。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次大捷,常清乘胜追击。这时斥候府果毅段秀实对常清说:大勃律兵屡次败北,是引诱我军,请派兵搜左右山林,定有伏兵。常清遂派兵搜之,果捕获其伏兵,遂大败之,受降而返。

诗人张继进士及第。张继鹏,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曾游吴越,与皇甫冉、刘长卿等友善。其诗多旅游题咏之作,游苏州时所作《枫桥夜泊》是历代传诵的名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共四十七首。

这些事件在天宝十二年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发生了以下主要事件?:

?在这一年六月,唐派剑南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发兵七万击南诏。南诏王阁罗凤引唐军深入,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诏兵坚壁不战。唐军后继不给,粮食吃尽,士卒又多染瘴疫,大部分死亡,乃帅兵退却,南诏乘机追击,李宓被擒,全军覆没。而杨国忠却谎报军情,隐其败状,以捷上奏,更发兵讨之,前后死者近二十万人。但慑于杨国忠的威权,无人敢以实情上闻。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我现在年老,把朝事付给宰相,边事付于诸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高力士听后说:“我听说云南兵多次败唐军,边将又拥兵太重,不知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局势将不可收拾,不可说无忧。”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这一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反叛,唐内部大混乱,陇右、河西两镇精兵内调,边防空虚,吐蕃陆续攻取两镇所属诸州,第二年,吐蕃攻取石堡城(青海西宁市西南),进取唐青海乐部县、分三路大军,一路欲挥师北上取成都活促大唐皇帝、占领川西平原,第二路由青海湖下陇右、河西走廊,直逼长安,第三路南下与南诏军会师。

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浩劫。唐朝的国势由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