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再次摆出沉思的模样。
少顷,他抬起头看着刘邦、张良等人:“军师要借将军良之军,当下看也算为妥善的选择。但还是那句话,汉王认为外臣又如何说服陛下愿意借呢?”
“为兄愿意向二世皇帝陛下称臣,并请皇帝陛下封。”刘邦终于拿出了最后、也是最绝望的一招:“为兄愿送长子(刘)肥入咸阳为质子。”
陈平与曹参都是一副完全没想到而大吃一惊的表情。
刘邦却不给两人丝毫反驳的余地,继续承诺着:“若为兄最终能够胜项王而得山东,将恳请陛下赐予薛、泗水和东海三郡为兄封国,其余之地皆交还于陛下,任由陛下处置。”
“震惊”之下,陈平犹犹豫豫的开口说道:“这个……这个事情太过重大,外臣完全无法答复汉王,只能请皇帝诏。”
“上卿,”萧何不想陈平找借口拖延时间,现在刘邦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了:“这等大事自然要由皇帝陛下决断,不过上卿与司农既然代陛下来见汉王,相信也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比如,是否可将汉王承诺和秦借兵予汉这二事,先立一协约?这样上卿和司农回咸阳后也有一个凭据,不使二位在陛下面前难为。即使相关约定尚有商榷之处,也可基于此约而修订。”
陈平看了曹参一眼,见曹参微微颌首,于是“很勉强”的也点点头。
雷厉风行。张良向后一招手,周苛就带着几人过来奉上笔墨帛卷与竹简,双方你一言我一语的先在竹简上打起了草稿。
既然刘邦都愿意称臣了,自然不能只得到要秦借兵这不大不小的收获,萧何和张良还提出必要情况下秦是否可借粮给汉、危急情况下是否可允刘邦躲进函谷关避难之类的要求,另外就是双方开放各自的商贾入境交易而不限于函谷关一地之类的“互惠”条款,当然陈平也再次提出宜阳铁矿入关中交易这类的要求。
这一扯皮就扯到了太阳西斜,总算让陈平再次“很勉强”的接受了最终条约,于是将草稿誊录到帛卷上,一式两份,刘邦拿出汉王玺扣上大印,陈平和曹参也各自印上自己的官印。
“此事最终仍还需要陛下与公卿朝议议决,所以若有修改之处,仍需双方再议。”陈平再次重申了皇帝陛下的权威,告诫对方三位大佬,这并不就是最终协议了。
“仆闻关中有一快速传讯之法,”张良说道:“在雒阳、新安、渑池等地也曾见到大秦原有驿站中,部分驿站残留有传讯木架。”
他微微一笑:“既然汉臣于秦,可称一体,上卿是否可安排恢复这种传讯之法,这样就算有待议之事,若非极为重大,则可由此而快速交互。”
曹参也很干脆:“这事应该可行,外臣回去奏明陛下,就可将传讯木架制法交到陕县再送到雒阳。汉王尽快安排相应人手,可在函谷关由秦遣人教以其法。”
大事谈完,两边折腾了将近一天,各自都拿来了各自的饮食边吃边聊起来。
“项王悍勇,然脾气火爆易怒易冲动,大势判断上西楚则以范增为首。”陈平一副闲聊的姿态:“所以军师还应该重视一下这位上将军增才是,不然军师或有上谋,却为范增窥破,其既然为项王尊亚父,项王必然重视其言,则军师谋或将难成。”
“上卿所言,良谨记。”张良觉得陈平说的很有道理:“上卿言此实助汉也,良代大王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着张良向陈平施了一礼,刘邦不聋当然听到,也微微颌首致意。
“上卿既然谈到亚父增,想必早有良策。”萧何笑眯眯的奉承了一句:“是否可详细教之?”
“哈哈,哪谈得上什么良策。”陈平谦逊的一摆手:“项王年轻勇武,应易于冲动,若以重金贿其身边人,时时皆称亚父自傲而轻视项王,日久之下,项王必疑。”
他笑容可掬的向刘邦一礼:“汉王与项王曾约兄弟,当知项王脾性。”
刘邦哈哈大笑:“上卿应未见过项王,不过对项王似乎颇为了解啊,皇帝陛下有上卿代劳关注山东局势,自是可以松心了。”
眼看着天色变暗,双方很友好的互礼起身,准备各自归去。曹参既是刘邦的老兄弟,多送几步也是常情。
送到刘邦的戎车前,萧何像是猛然想起来似的问曹参:“参,刚才似乎听你称皇帝为圣人?”
曹参本来就是故意的,当然立即做出一副尴尬的表情:“呃……口误,呵呵,口误。”
萧何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就让曹参过关:“既称为圣人,显然陛下深得汝心。为兄却知,能得参心,必也得百姓之心。”
“陛下重农耕与匠作,确是百姓之幸。”这本来就是曹参想要引导的话题:“这些弟早就和兄说过。至于称陛下为圣人,不瞒兄说,在咸阳也是由弟始。《易经》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弟觉得陛下虽年少,然虚心纳谏,至少对关中巴蜀老秦百姓心存关怀。陛下言山东百姓不心向秦于是立止秦师征战山东,这又何尝不是对山东百姓的一种关怀?”
曹参一转身面向刘邦:“所以,参还是望兄能认真对待刚才所立之约,让山东百姓所遭兵患的时日越少越好。”
刘邦苦着脸嘬着牙花子:“参啊,大司农,现在不是为兄能够说了算的时候,项王若不息兵霸战,为兄也只能被迫奉陪。不然,为兄为何连请求皇帝陛下在必要时允可为兄躲进函谷关这种话都写进协约中呢?”
曹参想了想也苦笑了一下:“若陛下同意借李良赵军给汉王,韩大将军信绕击西楚侧背,汉王并非没有取最终胜利的机会。真到那时,参希望季兄能信守约定向陛下交还山东诸郡,莫要再挑起汉与秦的战争。”
他停顿了一下:“若真发生那样的事情,兄莫怪弟再不念当年丰沛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