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蜀军这般防备之下,想要偷袭,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连靠近关门都不行,自然也无法制造混乱乃至抢关。
强攻那是下下策,虽然天庸关兵力空虚,可到底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险要关隘,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足以挡住数万大军。
更何况赵云所部全部都是骑兵,本就不擅长攻城,又是长途奔袭、轻装而来,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械,连一架云梯都没有,总不能用血肉之躯去强攻吧,估计把万余骑兵全部折进去,也攻不下天庸关。
可若是就此撤兵,徐庶又有些心有不甘,难得遇到天庸关兵力空虚的情况,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日后将会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伤亡才有可能攻克天庸关。
就因为这个原因,赵云所部一直躲藏在山谷中,每日远远地哨探天庸关的情况,苦思破关之策,却是一筹莫展。
在天庸关外苦等了三日,随军携带的干粮都被消耗大半,若是再不撤军,部队就要陷入缺粮的困境之中,依旧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的徐庶,不得不准备撤军了。
就在赵云、徐庶准备撤军之际,哨探的斥候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从平山县、益石县的方向来了一群残兵,人数足足有上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徐庶眼睛都亮了,以他的智慧当然能够想到,这正是杨业、杨延昭所部成功收复了平山县和益石县,两县的守军大败,只逃出了这么点残兵败将。
愁眉不展的徐庶立刻想出了一计,赶紧与赵云商议,让廖化统率1000骑兵,绕了一个大圈子,绕到了这群蜀军残兵的后面,衔尾追杀。
徐庶猜得不错,这支败兵的确是来自平山县和益石县,两座县城被攻破的时间并不一致,但两路败兵就这般巧合的碰到了一起,合兵一处,一路狼狈地向天庸关逃离。
数百里逃亡之路,可是把这批败兵累得不轻,体力消耗严重,有限的粮食早就被吃光了,少量的战马也被宰杀充饥,才让他们坚持到了现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以为距离天庸关不远,终于能够逃出生天,哪里想到竟然会遭遇一支秦军骑兵的追杀,顿时就慌了手脚,根本就没有抵抗和反击的想法,撒开脚丫子就往天庸关的方向跑。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天庸关驻军的哨骑和巡逻队,迅速将情况上报坐镇天庸关的将领。
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并不知道宁山县等三县情况的蜀军将领,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在知晓追杀这股残兵的秦军骑兵只有1000人的时候,当机立断派出了一支千人大军出关接应。
倒也不是真的好心救援,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乃是想要从这群败兵口中,知晓前线的战况,毕竟现在的天庸关兵力空虚,若是前线大败,他就必须要立刻向后方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