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圣人言

许燕的话观音很认可,毕竟西方教本身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化,但许燕的话肯定不止于此,随着三界物流中心的建立整个三界逐渐变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新世界,换句话说就是新社会的雏形,这让西方教那套教化需要为了社会变化做出改变,这显然不是观音认可的,见观音坐在对面沉思许燕继续说道。

“那些向往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乌托邦也知道自己是人类,只要是人类就无法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就像天地人三界不管哪个是众人心中的世外桃源都摆脱不了三界间的纽带,只要纽带存在就必然会对心中的理论产生疑惑,小的时候我们学圣人言,觉得圣人的话很有道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学习圣人之言其实要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就是相信、质疑、再相信,这是现代人类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我不知道你们这些封神量劫时期的人物是否经历过这种过程。”

观音闻言心中无比好奇,自加入阐教以来她转投西方教推动西游量劫,在无天量劫中也有登场,然而这个观点她今天还是第一次听闻,对世间所有圣人来说鸿钧的传道便是圣人之言,龙汉量劫时期祖龙、祖凤、祖麒麟的教化便是圣人之言,巫妖量劫时期巫族和妖族的言论便是圣人之言,封神量劫时期洪荒圣人之教化便是圣人之言,到现在为止圣人教化依旧坚不可摧,质疑和再相信在观音的思想中并不存在。

“你这个观点倒是让我很好奇能不能详细说说?”

“人之初犹如一张白纸,不能言不能行需要一点一点认识这个世界,那么就需要一个标准来告诉大家何为善何为恶,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个标准就是圣人言,先秦时期曾有以人肉为食者,还曾有将活人杀死祭祀苍天,每逢祭祀都要杀死数千人,当时人视之如常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后来圣人言当物伤其类珍视生命,

吃人、人祭、殉葬皆非正道,从此之后大家就不再吃人也不再行人祭,这就是圣人立下的标准在引导大家,简单来说圣人言决定了善恶标准,所以初学圣人言你要相信他,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个世道和圣人所言并不相同,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按照圣人言行天下早就太平,但天下至今仍不太平,

那究竟是人心坏了还是圣人言有问题,阅历越广疑问就越多,这一点在我、于晓燕、张雪琴这些人身上有充分体现,于晓燕看书很多但并不认死理,我侦办的案件很多,精明的人、荒唐的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我都见过,张雪琴每日在上层圈子里转悠,对人性和社会的认知更加全面,这让我们自然而然的进入质疑阶段,您活了这么久难道就没质疑过吗?”

这个问题犹如一根细小的钢针扎入观音心房,自封神量劫起她便一直按圣人言论做事从未质疑,第一次质疑圣人言还是无天量劫,在如来重登万佛之主想要册封众神时她第一次觉得不公平,孙悟空拼上自身性命消灭无天拯救三界,到头来却要由如来册封众神,直到孙悟空被愿力复活她才感觉心安,但当时内心的激动让她并没有往质疑方向考虑,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就舍弃如来抱上孙悟空的大腿,也许她现在过得不至于如此憋屈,但这种想法相当于背叛了圣人教化,洪荒圣人那是除了鸿钧道祖外最强的存在,他们的言论给这个世界奠定了根基,也是他们决定让如来登上万佛之祖的位置,那究竟是该听圣人之言还是该忠于自己的本心,观音的疑惑并没有让许燕停止说话。

“所谓再相信则是质疑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对社会的认知让我们开始质疑圣人之言,质疑课本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这种质疑并非否认而是思考,用自己的思考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解决的办法全写在书里,只不过不是基础的书而是社会的书,当你发现这一点后你就可以被称为大儒,但这个大儒不是指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而是指懂得变通的人情世故,有些人想不到解决办法又不愿再相信圣人言就会堕落,这种人很容易走向犯罪之路,其实我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从小到大接受义务教育学了圣人言,然而长大后却发现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学了圣人言世界也没因此而变得完美,世道也没因此而变好,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觉得圣人言出了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抛开圣人言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之法那么你就已经是新的圣人,这种圣人在人间被称为成功人士,反之你就会容易走极端踏上犯罪之路,你会发现成功人士一直说着圣人言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会完全遵照圣人之言,不过没人会觉得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因为这是社会常态,真正能在质疑圣人言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解决之法的成功人士并不多,

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芸芸众生,因此人类要进步不能完全依赖圣人之言,不能完全依赖圣人留下的一本书籍,正是因为领悟到这一点人类的生活才会千奇百怪没有绝对的规律,也正因如此人类的社会才会一直发展进步而不会像某些教派那样思想固化,固化且一成不变的教派思想到最后终究会被抛弃,这也是为何现在孙悟空会当上万佛之祖而如来被淘汰的原因,

农业、医学、军事等方面都在不断进步,越进步越发现彼此密不可分,哪怕是西方教同样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许燕的话观音认可大部分但最后的言论却不认可。

“你最后这话有失公正。”

许燕闻言摊了摊手等待观音解释,观音见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