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降辽灭晋——杜重威

小主,

行营军张从恩、安审琦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结阵,阻截辽军。皇甫遇率数千骑前出侦察,至邺县猝遇数万契丹军,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苦战半日,双方杀伤甚众。安审琦率军往救,契丹军见势回师北走,后晋军乘势转守为攻,石重贵再次命令杜重威与其余行营军,于定州汇合后统军北上。

杜重威率行营军北伐,连克泰州、满城、遂城等地,后闻耶律德光将率骑兵8万反攻将至,杜重威惧战,退守阳城。

契丹大军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晋军继续结阵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围困晋军于阳城西南的白团卫村内,出奇兵断其粮道。

时北风大起,耶律德光令骑兵下马拔鹿角,变骑为步,冲入晋军营阵,短兵奋击,并纵火扬尘以助其势。杜重威犹豫不决,固守不出,幸赖晋将药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领精骑从营寨西门突击,符彦卿等引万余骑继后横击,李守贞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契丹军未及上马,大败而逃,杜重威随后制止诸将追击,收军返回顺国。

此后,契丹军屡次入侵后晋北方边境,并在顺国境内大肆烧杀掳掠,但杜重威只是龟缩在恒州城内,对百姓见死不救。杜重威见顺国屡遭战祸,残破不堪,又害怕辽军卷土重来,因此多次请求回京任职,但因为顺国是抵御辽军的重镇,石重贵始终没有答应杜重威所请。

后来,杜重威无诏私自回京,以桑维翰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处杜重威,然而石重贵不仅没有处罚杜重威,还将他调往邺城,领天雄军节度使。

幽州刺史赵延寿和瀛州刺史刘延祚,先后诈降,要求内附,请求晋廷出兵接应,石重贵不察真伪,即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都监,集合北方诸道藩镇军,会师广晋,企图先取瀛、莫,安定关南,而后进取幽州。

此后,杜重威的一再请求增兵,石重贵又将禁军悉调隶其麾下。晋军到达瀛州城下,瀛洲城门大开,杜重威迟疑不敢前进,又闻契丹将高模翰已引兵潜出,遂遣偏将梁汉璋率2000骑追击,梁汉璋战败被杀。杜重威闻讯,退兵至武强,耶律德光乘势率大军沿易、定直趋恒州。

听闻耶律德光亲自南下,本欲继续南撤,但在张彦泽建议下,与其合兵,西进至恒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

河上的中渡桥,被契丹军占领,张彦泽遂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而阵,与恒州守军形成对契丹大军的南北夹击的之有利形势。行营转运使李谷曾劝杜重威与恒州守军相约举火为号,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与恒州守军南北夹击契丹,契丹必然溃败,行营众将皆认为此计可行,但杜重威拒绝采纳,并将李谷调离大营。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等从他处渡河迂回晋军之后,抢占栾城,尽扼晋军粮道及退路。

晋廷收到杜重威请求増兵的书信,此时京师兵力已经枯竭,但石重贵仍将皇宫守卫的数百人悉数派往前线。

至此,大梁城内宿卫禁军,几乎全部派往前线,这使得京城中人心惶惶。晋军粮草将尽,行营军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自请率兵两千前出,为大军入守恒州开道。杜重威应允,并派行营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宋彦筠与之同往,宋彦筠失利退回南岸,独留王清部于北岸列阵抵御契丹军。

然而,此时主帅杜重威心怀异志,怯懦惧战,不许大军继进,致使王清所部皆战死。随后契丹军于他处渡河,将晋军主力远远包围,晋军士气低迷,且与京城粮食消息完全断绝。杜重威以粮尽被围为由,与监军李守贞等合谋举军投降,耶律德光佯许立其为帝。杜重威遂胁迫行营将士出降,晋军将士听闻主将投降的决定后,都惊愕大哭。

耶律德光遂将杜重威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杜重威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杜重威亲自引耶律德光大军到恒州城下,劝降顺国节度使王周,王周遂献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