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藏机

宫中的禁军和侍卫对皇帝忠心耿耿,这些人当中有他从稷庭带至京城的亲信,极为勇猛善战,为数不多但也够用。也在皇甫恢雨的护送下,他们异装逃出共怀,渡河抵达山魏得以安然无恙,皇甫恢雨忧心还在河对面的碎盟众人,急速渡河接应。虽敌众我寡,然这些江湖人遭到姚拱孟山军冲击,即刻溃散。虽有伤亡,因未与之硬拼,主力得以保存。姚拱首要目标乃是皇帝张融,未对其纠缠,加之有共怀镇军民相助,反对姚拱形成骚扰之势。皇甫恢雨与碎盟、丁梳棉等墨山弟子再度会合,清点人数,不减反增,竟还有诸多孟山军俘虏。

起初姚拱不敢贸然带兵渡河入京畿,京畿一带除八镇戍卫军外,严禁外兵在没有诏命的情况下进入京畿,否则视为叛军,八镇可以无条件击之。而八镇戍卫军也不能随意出战,哥阳兵在得到皇甫恢雨传信时也只派出小股先锋探明虚实。此时姚拱已如小丑般上蹿下跳,虽欲渡河,渡口却被哥阳兵占据。甚至时至今日,他仍误以为皇帝定然被困于共怀,而反攻渡口的兵卒也并未察觉皇帝已潜入渡口并过河一事,依旧对渡口严密监视。即便河岸已布下重兵,却也为时已晚,上岐的陌刀兵和大业的邯王府兵皆连夜疾驰,以惊人之速抵达共怀镇周边。

会兵时,皇甫恢雨意外遇见了狄慎,此时他正带着沈筑和飞鹭二人向南逃跑,一问才知,追杀他们的人是月青鹜和范约。

原来沈筑辞别镇墟派后,意欲返回大业,于山隐关邂逅飞鹭,二人重逢,相谈甚欢,遂结伴而行。岂料半途偶遇兵败山隐关后落荒而逃的月青鹜、范约等一行人,他们还劫持一女子,潜入其中接近相问才得知此人乃是卫沧寒的徒弟刀江菱。沈筑、飞鹭虽将其解救,却不幸为月青鹜所察,非但人未救成,二人反为武功高强的范约所擒。所幸月青鹜、范约对大训的地形及道路不甚熟悉,沈筑、飞鹭趁范约疏忽,连夜逃脱魔掌。本以为可脱身,然仍为范约察觉,对二人紧追不舍。如此一路逃至落霞津,为太周河所阻,二人不敢贸然现身,于此被困月余。最终混入姚拱之杂牌孟山兵,方至宇仙驿。未料此孟山兵竟是叛军,万幸的是,狄慎识得飞鹭,二人才得以免遭陌刀兵以叛党论处。

一日之后,四方援军合力围剿,姚拱最终被困于当初他将皇帝张融围困的宇仙驿中。“黑狮”盛兼率先冲入宇仙驿,欲立首功。二人展开激烈搏杀,彼此皆无同伴相助。直至黄昏,姚拱的首级被盛兼从驿馆内抛出。皇甫恢雨宣称皇帝早已离开共怀,尔等皆为姚拱的帮凶。那些孟山兵逐渐明白事态严峻,群龙无首的状况下,纷纷丢弃兵器,不再抵抗。

皇甫恢雨提首至鸿关面圣,张融甚喜,遂下令处决所有参与叛乱的孟山兵。然皇甫恢雨劝谏皇帝开恩,盖因那些兵本为姚拱所蛊惑,且孟山兵中除却流寇,多为段恭人,其于与铅人之战中颇有功绩,若尽杀之,恐致整个段恭族群惶惶不安。张融反复思量,未全然采纳其议。先是下诏厚葬身为段恭人的侍卫统领万俟刻,又抚恤在此乱中殒命之将士。继而除去段恭族之名,将其悉数划归分散混进大训各郡的阈姜人村落中。鉴于段恭族仅有语言而无文字,所有聚居的段恭人皆南迁,获赐阈姜姓,废除段恭长老之称号。自此,此族群于历史中彻底湮灭。

所有参与姚拱之乱的孟山军还是被处死,只有少数早已归降与碎盟的兵得以生还,不过张融没有追究其三族,这也姑且算是额外的皇恩,至此历时三到四月的姚拱之乱彻底结束,孟山军的称号也不再复立,犒赏了前来勤王的兵马,各自相继退回驻地,共怀镇恢复了往日宁静。

皇甫恢雨同萧霜、萧雀在裕京参加了封后大典,除了封后,张融还异乎寻常的纳了两个妃子,万俟刻的亲妹因护驾有功,连同万俟刻之故被封瑞妃,出自绳州黄池书院的一代才女姜绳念,乃是书香名门之后,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也皇室是为了拉拢绳州文人,册封她为茹妃,三人华装出席,场面隆重,裕京城一派祥和。

张融早年鲜少居于皇宫,多数时候皆随稷庭王征战边陲,且与段恭人相熟,情谊笃深,尤以万俟刻为甚,对其信任有加。其登基后,因宇仙邑兵变,出宫巡幸之事锐减,仅在应谨二十年中秋,重临边关,与久离故土之将士共度佳节。应谨十九年中秋,京城如往昔般灯火辉煌,宫廷亦大摆筵席。张融心生愁绪,颁诏今后不再行此奢靡之举,他面沉似水,对文武百官言道:“中秋本乃团圆之时,边关将士思乡情切,更有甚者为国捐躯,埋骨他乡,他们方为国之柱石。除却将士,亦有众多百姓为生计长年奔波四方。我等却在此赏月……”言罢,潸然泪下。遂于次年中秋,破除心魔,终御驾出宫,此亦为其此生最后一次离京。

他时而痛恨自己的父母,人还活着却突然将整个大训朝交予他手。张临在位期间,对大业皇甫氏心存疑虑。位于南境的南量国之乱后,皇甫珏赋闲在家,未再受重用。不仅如此,邯国公和高宁王更是备受冷落,甚至不许高宁王入朝觐见。如此境遇,令高宁王楚烨不禁怀疑皇帝欲对己不利。此外,张临对异族亦缺乏信任,朝中尽用近畿一带的阈姜人。其主要原因在于南北异族时常作乱,给朝廷带来诸多困扰。张融即位后,对异族采取宽松怀柔之策,并开始重视皇甫氏的力量。鉴于皇甫恢雨在宇仙邑兵变中平叛救驾有功,张融欲委以重任,安排他执掌重云军。为此,他向朝臣提议,然而重云军位于西南边陲,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包括冯祯一党在内的诸多朝臣纷纷抗议。冯祯一党中的权臣李俗等拗不过皇帝,便要求皇帝改赐位于东源郡的择芳军。张融开始犹豫不决,他单独召见皇甫恢雨彻夜密谈。但皇甫恢雨一心只想复立碎盟,无意为朝廷效力,君臣二人最终不欢而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融当然不想放过皇甫恢雨这个忠于张训的大能臣,执意要让皇甫恢雨为自己所用,他召皇甫珏给皇甫恢雨施加压力,皇甫珏自然也不想失去这个让皇甫一家重新进入皇帝视野并得到重用的良机,便拿皇甫恢雨的婚事做筹码,暗示他只要接受朝廷任命婚事可以以后再说。皇甫恢雨心里很苦,他知道一旦接手择芳军,复盟一事只能耽搁下来,但张融也不想过于强硬,逼他入朝效力,就这么一直拖到寒冬将近。

张融对于冯祯的态度是温水煮青蛙,虽然自从姚拱之乱后,冯祯称病不再上朝,张融便巧妙利用政治手段,暗中劝诫听命于冯祯一党的臣子。由于冯祯大势将去,这些人见风使舵,便上书给皇帝弹劾宰相冯祯,细数冯祯十大罪过,更是提出疑点重重地贺泉一案,皇帝张融顺水推舟,以冯祯年事已高,并多病为由罢免了他的相权,张融虽早已不满冯祯,也不敢一下子治他的罪,但还保留了他的大理寺卿,平章事等头衔,不让其进宰府衙门议事,除了一些没有实权的虚职外,但对其执印抒浪台一事也并未轻易更替,而冯祯虽也感到不快,但自觉年龄确实过于老去,开始让他的儿子冯邮接替他的权利,冯邮对于政事不敏感,专心于抒浪台,并未答应入朝侍奉皇帝。

张融在处理抒浪台一事时,与他父亲的做法迥异。他并未直接干预,实则并非他无计可施。恰恰相反,他正深思熟虑如何削弱抒浪台在朝中的影响力,使其与皇权在政治层面上相隔绝,回归民间。在彻底放权之前,他要求冯祯解散裕京皇宫内的实际办公地点抒浪台,除天机阁外,将主要办公地点迁至丰州这一远离政治中心且距上岐更远的地方。在城郊一个叫做林霜窟的地方修建赊道楼 ,撤销了小圩台和间庄分台,仅保留晚山寺和温落亭。如此一来,看似抒浪台在主要城镇仍有势力,实则已被逐出京城乃至上岐城。待到冯祯察觉时,为时已晚,而冯邮对此变动却毫不在意。

在封后大典之前,皇甫恢雨同狄慎护送沈筑、飞鹭二人经哥阳镇来到航霆院,除了保护二人,皇甫恢雨从狄慎口中得知他曾经送过一封贺泉写给航庭院的信,这封信或许有贺泉身死的真相,亦或者能够给卫沧寒平反昭雪,他想要向航庭院借这封信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