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预支五百年新意【新年快乐!】

“那我提供瓷胚和料水,你来作画如何?就画昨天晚上设想的那幅云中龙……如何?我对这个创意可是期待得紧呢!”

常言:道人的名,树的影!秦淮的实力有目共睹——核舟、木雕、玉雕、青铜器,哪一个他不是玩到了顶点?玩到了宗师境界?

正因此,李运对秦淮寄予了厚望,并希望他能像青花大王一样,拉动整个瓷器行业的口碑上涨,让从业者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创新,让人们更多的认识瓷器之美,让瓷器重新君临天下,掌握全部的话语权。

我泱泱华夏,天下中心,岂有不掌握全部话语权的道理?

闻言。

秦淮凝眸思索。

该选择自己全包,还是分工合作?

这是个问题。

记得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翻译过来就是——别看瓷器只有小小的一个土坯,但实际上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变成瓷器,而且这还只是大概的工序,七十二道工序中间的细节程序,只会更多,说都说不过来。

粗略来说,需要开矿——原料选取——原料碾碎——配比碾细成泥浆——泥浆陈腐(数天)——制坯——干燥(数天)——精修坯——泥浆脱水——练泥——拉坯——旋坯——干燥——素烧——上釉——干燥——刷釉——烧制——验品。

总而言之。

制造瓷器属于工序复杂的工业。

从矿坑开采出来的石头开始,经过打磨变成泥浆,再变成泥土,再拉成陶胚,再去融合水与火之力,再上釉设色,其工序之繁琐,想要光靠一人之力,效率太低,耗时太久。

所以从千年前,老祖宗们就会分工合作。

譬如青花大王,就是和【张有生】这位制坯大王珠联璧合,才创造了数万件彪炳瓷器艺术史的绝妙艺术品。

张有生的坯+青花大王的画,相辅相成……

可称得上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因此,青花大王成为了瓷器艺术上的一面旗帜。

虽然秦淮是很想体验整个流程。

但一开始不易包揽全局。

拣取最擅长的领域,才是事半功倍的最佳做法。

“嗯……我先尝试在瓷器上作画吧。画画这方面,秦某人略懂一二……”

在略微沉吟了片刻后,秦淮做出了选择。

“好!完全没问题,我们都是这么做。当然这个步骤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很多大画家,想在瓷器上作画,且作出好画,是非常难的,很多顶级画家,都在瓷器作画上,遭遇了滑铁卢。”

“秦淮老弟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李运讲述着顶级画家们的遭遇。

秦淮眸光平静:“这样的话,倒更要挑战一下了!”

“我相信秦淮老弟的天赋,瓷器作画应该不在话下。”

“秦某人不喜谀词,作品出来之后,再说这些。”

“没问题。哈哈哈哈。”

李运和秦淮一拍即合,立刻开始准备。

在准备的过程中,众人也前往工厂,参观并亲手感受一团泥土变成陶坯的过程。

在一个旋转的工具平台之上,一块泥土,被一双巧手,旋转着就变成了造型优美的泥坯。

看到平台旋转。

秦淮忽然开口:“我想起来了,这个旋转平台,或者说旋转工具,在古代称为钧。”

商雅脸上浮现出迷惘:“嗯?钧?为什么称钧?”

秦淮耐心解释:“因为钧有平衡、运动的意思,而这一个步骤,恰好符合钧的引申意义。”

“倒真是罕见词呢。”

“也不算罕见,赵翼《论诗》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诗句中的钧,就是借这个旋转平台,说明诗家创作的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此诗本就是艺术。用在艺术上,也颇为贴切。”

一旁众人略微咋舌。虽然不太理解,但是能随口背诗,出口成章的人,没来由就有一种帅气十足的气质。

不过……

摄影敏锐提出了疑问:“请教一下,这诗前面两句什么意思?”

秦淮声音清朗且磁性:“额……赵翼是很冷门的诗人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应该熟悉吧?”

秦淮一句句诗脱口而出。

众人目光灼灼看过来,只觉得秦淮英俊的脸上似乎在发光——也不知道是他英俊五官散发的光芒,还是他心里正在散发光芒。

总而言之画风帅气十足。

商雅目光望过来,眼里带着某种无法描述的情意,就像是千万根柔丝,缠在了秦淮身上。本已如秋星般的眼眸,似乎变得更亮。

她嫣然一笑,靠在秦淮肩膀:“错啦错啦,不是谁都像你这样,博览群书,背过两三千首诗的!就好比你的基础操作,对别人来说,却是巧夺天工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