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原文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着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张择端,其出生与逝世年份皆难以确切考证,但据相关资料记载,他大约活跃于北宋末期。张择端,字正道,还有一个字叫文友,乃是东武人士,也就是现今山东省诸城市之人。
在那个时代,正值宋徽宗当政期间,张择端有幸进入翰林图画院任职。他擅长绘制风俗画,尤其对描绘楼面、屋宇、林木以及人物有着独特的造诣和精湛的技艺。其中,最负盛名且广为人知的当属那幅《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作堪称经典之作,曾经被珍藏于宣和内府之中。此外,他还创作过另一幅作品——《金明池争标图》,同样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那幅闻名遐迩、蜚声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我国艺术宝库当中永不磨灭的珍贵宝藏。此画卷乃是以绢本为载体,运用水墨淡设色技法精心绘制而成的一幅长卷。它巧妙地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众多繁杂琐碎的景物统统融入到一个既统一又充满变化的画面之中。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热闹的北宋市井街头,亲身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整幅画卷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段落。当我们徐徐展开这幅长卷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汴京郊外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风光。在一片疏朗的树林之间,淡淡的薄雾轻轻缭绕,若隐若现地遮掩住了几间简陋的茅舍。而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之上,一顶精致的轿子正缓缓前行。透过轿子的窗幔,可以瞧见里面端坐着一位仪态端庄的妇人。轿子的顶部精心装点着鲜嫩翠绿的杨柳枝以及五颜六色的花朵,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轿子后方,则紧紧跟随着一群或骑马驰骋、或肩挑重担的人们。他们刚刚结束了在京郊的踏青之旅,此刻正满心欢喜地踏上归途。通过对这样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以及形形色色人物活动的细腻刻画,巧妙地点明了清明节这个特殊时令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从而为整个画卷拉开了精彩绝伦的序幕。
紧接着,画面进入到了中段部分,这里着重展现的乃是上土桥以及大汴河两岸那一派热火朝天、忙碌喧嚣的繁荣景象。而课本中所搭配的插图以及相关文字描述,正是截取自这一精彩纷呈的段落。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众多场景之中,最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之处,非那座横跨汴河的木质结构拱形桥莫属。这座造型独特的桥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据宋代孟元老所着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当中曾经有过如下记载:“此桥没有立柱支撑,完全依靠巨大的木材相互架空搭建而成,并经过精心的涂饰装扮,远远望去,就好似一道绚丽夺目的彩虹横卧于汴河之上。”关于此种桥梁的构建之法已然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现今的我们唯有凭借画卷之上所勾勒出的图案样式,方能领略到古时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令人惊叹不已的超凡才智。那位才华横溢的画家紧紧环绕着这座古桥,竭尽所能地展现自身卓越的绘画技巧,对桥上与桥下的景致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皆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细致刻画。其中最引人入胜、堪称精妙绝伦的部分,则当属位于桥下正准备逆流而上的一艘木质帆船。此处乃是整条河流面相对较窄的一处水道,水流颇为汹涌湍急,船上的船夫们深知此番行程可能潜藏危机,纷纷站立于船板之上以及船篷之巅,神情紧张且手脚不停地忙碌着,并不断高声呼喊以相互提醒、彼此协作。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那座拱形石桥之上,竟然也有一些满腔热忱之人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跨越至栏杆外侧,单手牢牢抓住栏杆,然后将身体奋力探出去,扯开嗓门高声叫嚷,同时还挥动着另外一只手臂,仿若高高在上的交通警察一般,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艘木船安全、顺畅地穿越这道狭窄且凶险的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