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临时维修小组。

叶卫东也就没说什么多话就将人员定下来了。

接下来,叶卫东就开始面试县汽修厂的三个年轻人。

他的目光在三个年轻人的脸上一一扫过,随后清了清嗓子,抛出了精心准备的问题。

然而,在问答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三人中有两人神色间满是不耐烦,回答问题时也敷衍了事,表现得相当不愿意配合这场交流。

第一个人员在叶卫东抛出他的话题之后,那年轻人却反问叶卫东道:

“这位同志,你这么年轻,又不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凭什么对我们考核?”

还有一人听那人这样一说,则双臂抱在胸前,重重地哼了一声,满脸写着抗拒。

叶卫东听完这些话,只觉得一股怒火直冲脑门,心里很是不高兴。

他目光如炬,盯着这两人,在心里暗暗评判,这两个人态度如此不端正,这样的人若是带出去非但帮不上忙,极有可能还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

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好在第三个人与这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只见他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听着叶卫东的每一个问题,回答时条理清晰,表现得相当积极。

不仅如此,他还一个劲地喊叶卫东为 “叶师傅”,那股子尊敬与崇拜溢于言表。

这个年轻人叫汪定军,叶卫东当场就决定只留下他。

后来了解到,汪定军的老家也是天河公社的,才刚满十八岁,进厂也才半年多。

看着眼前这个朝气蓬勃、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少年,叶卫东心里稍微有了些安慰,至少,这个人愿意学、愿意干,是个可塑之才。

叶卫东也不愿勉强另外那两个态度恶劣的人,便找到刘志彬,让他再选两个人出来。

刘志彬这次没再搞自愿报名那一套,而是直接把叶卫东带到了办公室。

他亲自坐镇,指挥着将一个个年轻人喊进办公室,让叶卫东挑选。

叶卫东坐在椅子上,目光犀利,从接受能力、劳动积极性以及人品等多个方面仔细考量每一个进来的年轻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轻轻摇头,经过一番审慎的筛选,最后选中了两个年轻人,这两人分别叫谢开源、李俊杰。

谢开源和李俊杰都是厂里的年轻工人,他们的技术虽然还不算特别熟练,操作时偶尔还会有些生涩,但态度十分端正。

“你们俩,愿意跟我去全国各地修车吗?”叶卫东问道。

谢开源和李俊杰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同时回答:“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