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年 科举制度实施情况

然而,林羽的这些举动却再次得罪了一些权贵。他们暗中联合起来,向朝廷诬告林羽,说他在地方上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朝廷听闻后,大为震惊,便派了钦差前来调查。

那钦差收了权贵们的贿赂,根本不听林羽的辩解,便要将他押解回京问罪。林羽据理力争,可却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被押回了京师。

到了京师后,林羽被关进了大牢,受尽了折磨,可他心中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盼着朝廷能还他一个公道。

就在林羽几乎绝望之时,事情却又出现了转机。原来,当初与他一同参加科举的王逸如今在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听闻林羽的遭遇后,他四处奔走,联络了一些正直的大臣,向皇帝陈明了真相,又拿出了林羽在地方上为百姓做实事的诸多证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皇帝看了这些证据后,心中明白是冤枉了林羽,便下令将他释放,还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对那些诬告他的权贵进行了惩处。

林羽经此一遭,虽大难不死,可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险恶,他不再像从前那般意气用事,而是变得更加沉稳谨慎,继续在自己的官职上为百姓谋福祉,而他的一生,也在这起起伏伏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选拔人才的方式,且与大明的科举制度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朝鲜李朝,当时也有着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名为“文科”考试,其目的同样是为了选拔有学识、能辅佐治理国家的人才。朝鲜的文科考试分为小科、大科等不同阶段,小科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大科则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治国理政等方面的见解。与大明科举制度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皆以儒家经典为重要考查内容,都重视考生的学识与品德,且考试结果会决定考生能否进入仕途。然而不同的是,朝鲜的文科考试在规模和影响力上相对较小,主要面向本国的两班贵族子弟以及一些有学识的平民,参与人数有限,不像大明科举那般吸引着天下众多士子参与,体现出不同国家人口规模、社会阶层结构对人才选拔范围的影响,朝鲜的两班贵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主导权。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选拔人才多是看重武士的武艺、忠诚以及对领地管理等实际能力。大名们会通过比武、考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等方式来挑选身边的亲信和家臣,以此保障领地的安全和有效治理。这与大明科举制度以文才学识为主要考查内容不同,日本更侧重于军事和实际事务方面的能力,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日本大名割据的局面使得军事力量和领地管理能力成为关键,文人在当时的地位相对较低,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权力核心。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人才的选拔多与贵族的出身以及教会的推荐相关。贵族子弟凭借着家族的地位和财富,往往能轻易地进入宫廷或者地方的管理机构任职,而教会则会推荐一些有学识、虔诚的教士等人员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当中,比如协助处理宗教事务、参与地方的司法审判等。这和大明科举制度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来自不同阶层的人才不同,法兰西的人才选拔有着浓厚的贵族和宗教色彩,体现出不同社会结构和宗教文化背景对人才来源的影响,其封建领主制度和天主教在国家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平民想要进入权力高层极为困难。

奥斯曼帝国在其强盛时期,有着一套复杂的人才选拔机制,名为“德米舍梅”制度,主要是从帝国的基督教臣民家庭中挑选男童,这些男童会被强制改信伊斯兰教,然后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培养成帝国的官僚、军人等,为帝国服务。这与大明科举制度自愿参与、以儒家经典为知识基础的选拔方式不同,奥斯曼的德米舍梅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且选拔对象主要是特定宗教群体,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国,通过这种方式来吸纳人才、加强统治,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俄罗斯当时正处于逐步崛起的阶段,人才的选拔与王公贵族的推荐以及个人在军事、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表现相关。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