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认为自己稍微有点真才实学的,都开始在接到通知的第一天就往应天城赶去。
元朝让科举制整整停了七十八多年,朱元璋也只举办了一次,距今为止也有十几年了。
现在天底下怀才不遇,觉得自己也算是有些本事的读书人有的是。
至于皇帝下令将此次科举所有事情都由皇太子处理,这事若是放在别的朝代还有可能有大臣会劝谏一番。
但是放在明朝,那些个臣子接受的颇为良好。
这不是他们老朱家的传统吗,当皇帝的都要给太子造势,生怕自己的儿子手上权力小了。
当然这条政令一出也有不少人心头一跳,比如现在的文官之首李善长。
就是因为大明一直是察举制,朝中有不少官员都是他搜寻来的人才然后举荐上去的。
那些个官员都算他半个学生,所以他在朝中文臣之间的地位才会这么高。
若是开了科考之风,那那些考生之间就有所谓的同年同窗,往高了说他们也都是天子门生太子门生,他的地位定然会受到威胁。
但是面对朱标的政令他又不敢不服,他是与朱元璋感情不错,但是不代表朱标和朱雄英需要给他脸面。
同样在察举制盛行这么多年的情况下,大明的吏治其实已经出现了一部分的问题。
这些个文臣几乎都能勾结成一片,现在有朱元璋祖孙三人强势镇压还看不出什么。
若是继续实行察举制,日后大明早晚会出一个权倾朝野的存在。
而科举制继续执行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甚至科举制和察举制上来的官员会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他们双方会形成相互制约的情况,而最后的结果朱雄英也想得到。
那就是慢慢的这批察举制的官员会被挤出权力的核心,等到他们全都辞职离世察举制造成的影响自然就消弥了。
至于科举制考上来的官员也会官官相护,互相勾结。
那是因为历朝历代每一届举人选取的人都太少了。
唐朝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录取了五十六人。
宋朝每一次科考平均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一百五十人。
按照历史记载,明朝和清朝每次录取的进士也一般不会超过二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