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赞银河系化学元素周期表数据

永恒生命元素 ai重歌 2076 字 10天前

天文学家利用 LAMOST 和 Gaia 等巡天数据测定大样本恒星的物理参数,并以此构建银河系编年史。通过创新的光谱分析获取优质、完备的恒星物理参数信息,系统发展了针对低分辨率巡天光谱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大样本恒星多维度物理参数增值星表,特别是在恒星年龄和元素丰度测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海量恒星的年龄、元素丰度和运动学参数等物理信息正推动着银河系和近场宇宙学研究从过去的“画像”时代进入到建立“演化史册”的新时代。该研究在解构银河系的星族构成和早期形成历史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更新了人们对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解。

欧洲航天局盖亚任务(Gaia mission)的研究:

盖亚任务发布了有关银河系的最新数据库,包括有史以来最大的化学地图和3500万颗恒星的完整3D运动。Data Release 3首次包含了通过高分辨率光谱测量技术获得的恒星的化学成分,揭示了600万颗恒星的物质组成,以及3500万颗恒星朝向或远离的速度(径向速度)。这使天文学家能重建银河系的结构和过去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以更好地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及在宇宙中的位置。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银河系的化学组成与演化,比如通过研究恒星的元素丰度来追溯银河系的形成历史,以及分析银河系中不同区域的化学差异等。这些研究不断加深着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如下:

早期探索阶段

1789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发布了包括33种化学元素的列表,并将元素归类为气体、金属、非金属和土质。

1829年,德国化学家约翰·德贝莱纳发现许多元素能根据化学特性三个成组,且每组的三个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时,第二个元素往往大约是第一和第三个元素的平均(三耦律),如锂、钠和钾能归为软而活性的金属。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将56种元素按照性质区分为11族,发现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时,每隔8个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会重复出现(接近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的贡献: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他以原子量横向或竖向排列元素,并在元素特性重复时另开行列。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为元素周期表留出空白,预测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如他预言在Al(铝)旁边未知金属的原子质量、密度、熔点等,后来镓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他对钪、锗和锝也做了同样预测。

后续的发展与完善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塞莱利用实验决定了原子和核子电量,发现元素周期表应该按照原子序排列,这使得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0世纪30年代加速器发明后,新元素可以通过核反应的方式被制造出来,此后进入元素周期表被填充的快速进展期,一大批新元素被制造出来。

随着时间推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不断细化,包括引入了主族、副族、镧系元素、锕系元素等概念。

总之,元素周期表从最初的简单分类到如今的完善形式,是经过了数代科学家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它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也为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