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神,是什么?

大道觉 警戒色 2144 字 18天前

举头三尺有神明在彼处是劝导的话语,而在此处,三尺之上真有神明。

因此,在涉及神明之时,人们行事言语会格外的规矩小心,而对一些莫须有的鬼怪传闻也都避之不及。

就算接受过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虽然不事鬼神,但也敬鬼神,他们自有一套新的处世之道。

尽管如此,李承道的想法于王庾生这种儒士来说也还是显得太过惊骇世俗了。这已经不是敬不敬的问题了,而是直接欺神了。

以神之名,行己之道。

事小还就算了,以李承道说的来看实在是人为的为神定规,实属欺天。

神明可以不在乎,但你不可以为神定性,哪怕是好心。

李承道在想这些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不过以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对于神这一类的东西是一概不信的,就算现在思想有了一点点的转变,可还是低估了神的威信。

加之他打心底里也没想过把这个想法付诸实际,所以还是毫无心里负担的说了出来。如此一来,压力便全部来到了王庾生的身上。

李承道侃侃而谈,王庾生则战战兢兢的听着。可是听着听着,王庾生就觉得李承道说的好像挺有道理啊,越听越觉得……

诶!好像…真有那么点可行性啊!

如今的风气已经潜移默化的恶化到了极点,盲目且狂热的朝拜已经辐射到了周边的好几个郡县,如此规模已经不是依赖社会的自行运转可以保持平衡的地步。

至于朝廷,除非当机立断,施以雷霆手段镇压,否则根本不可能阻止得了的。

可封建朝廷的运转效率…办得到么?

以前他自欺欺人视而不见,如今问题已经摆在面前,解决之道也落于耳中。既然已经如此了,何不真的按照这种思路尝试一下呢?

娘娘肯定也不想看到生灵涂炭的…

嗯,是这样的!

心中如此所想,渐渐的,王庾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认真的听起李承道讲述内容来,试着领会着其中的真意,思考着可行之处,设想着实施之法。

前言总纲并不长,李承道在讲述之初也只是有大概的思路,具体要说什么其实他自己也没想清楚,只是把自己所了解的那些西方教会、信仰和神的一些东西尝试着转化为语言描述出来。

虽然只是做做样子,可他还是很认真的把这条西方走过的这条路原本、真实的还原在王庾生的面前。至于其中有和这个世界相悖的地方,李承道他自己都没有明了西方的那一套,自然不可能想的面面俱到,一切就按照他所知所解的那样讲了出来。

王庾生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他的家乡,对于家乡的了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不论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还是人俗、神节都是属于他本能的东西。在他转变态度认真听讲之后,对于其中的不适之处立刻就有察觉。

道理都对,只是不妥。

有异议,就有疑问。

王庾生心中对李承道佩服的紧,可该有问题还是一个不落,在李承道讲完之后把自己心中不解的地方一一的问了出来。

对于王庾生的问题,李承道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总体来说,李承道其实并不比王庾生知道多少。

此道就如登山。

李承道在山脚,抬眼见青山,而王庾生处于林木之中,不见青山。李承道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王庾生引出了林木引到了山前,让他得见青山入眼。

其实,俩人都在山脚之下,如何进山上山,王庾生不知道,李承道…也不知道。

所以,想登此高峰还需俩人协力而行。王庾生即是问也是答,李承道即是答,也是问。

一答,一问。

一部经书诞此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