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秋收越来越近,虽然田里的粮食长得不是很好,但是因为家中有粮,周有福和周有禄倒也还沉得住气,可是村里确是有很多人沉不住气了。
许多人都去镇子或是县城买粮了,现在粮食的价格比以前可有每样都又涨了几十文钱,连粗粮都涨到了三十文一斤,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家家都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谢青青早已不靠卖卤蛋赚钱了,家里人也知道,自家那死去的公公总会从下面捞一些好东西给婆婆,婆婆只要将这些东西处理掉,就能赚到钱。
谢青青在三天前决定,将自家的卤蛋分出一些给周家老三周顺昌家去卖,自然是不给他们方子,只是帮他们卤一下。
他们自己将鸡蛋洗好,煮好,送到谢青青家里卤,然后自己拿去卖。
因为那天谢青青给周老三家送了一碗肉过去,才发现,周顺昌家已经快断粮了,连粗粮都没有了,已经吃了三天的草根树皮,全都面黄肌瘦的。
谢青青看着都害怕。
周顺昌和周大石的伤虽然好了,但是现在到处都缺粮,想去县城混口饭吃都不容易,再说,就两个人做工的钱,一天还不够买一斤粗粮的。
谢青青听说现在县城的工钱一个壮劳力一天才十五文,比前些天还降了三文,但是依然有的是人抢着干,周顺昌和周大石只有偶尔才能抢到一些活,都不是天天有活干的。
谢青青说将卤蛋拿给他们去卖的时候,陈锦儿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谢青青顺便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县城哪些地方会买这个东西,让他们去了只管提自己的名字就行,那些掌柜的知道卤蛋是出自谁的手,想要的就会买了。
毕竟卤蛋这东西谢青青卖了几回,就有人开始琢磨着模仿了,不过那些人不舍得放多少料下去,有些料他们甚至买不到,所以味道上自然是不如谢青青的好。
虽然影响了一些销量,但是那些大一些的酒楼还是更愿意买谢青青的卤蛋,毕竟好吃才是这些大酒楼留住食客的法宝。
陈锦儿和周顺昌自然是千恩万谢,周大石更是拉着自家媳妇儿给谢青青跪下了,一边磕头一边道:“二伯娘,您救了我们一家的命,往后若是有事只管说一声,我石头必定办到”
谢青青拉都拉不起来,周大石硬是磕了三个响头。
搞得谢青青很是不好意思。
不过周大石认为这是应该的,谢青青这样做对他们来说可是活命的恩情,谢青青家里隔三差五就能吃上肉,周大石自然认为是这卤蛋的功劳,这样的东西,二伯娘竟然愿意让他们赚一份钱,那就是天大的恩情。
周顺昌一家凭借着谢青青的卤蛋生意,倒是吃上了饭,虽然只能吃粗粮,而且是稀的,但是只要再撑两个月,粮食就能成熟了,到时候就算是熬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