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谢谢大爷。”
告别了好心的大爷,林瑶心里思考着等开放了,拿下一套洋楼的可行性。不是林瑶钱多没地方花,和京市的四合院、苏市的园林一样,沪市的洋楼也是林瑶心尖尖上的建筑。
沪市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从高空俯瞰: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弯曲却充满了生机。
对这些小通道,沪市人把它唤作“弄堂”。
沪市的弄堂好比京市的胡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地域风情。这种民居形式,曾与千千万万沪市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这里不仅藏着人们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也曾见证过市井江湖的腥风血雨,蜚短流长。人不在了,但是故事还流传着,读者故事,仿佛读着这片弄堂。
张爱玲笔下的弄堂永远是阴郁的,老房子、旧路灯、缓慢行驶的车和冷落疏离的人。仿佛一盏老式的油灯,慢慢熬干了油,却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光线。
林瑶走在这样的弄堂,临街的房子一长排都是一样的,浅灰的墙,长条的门板。路边的小便池散发出恶心的味道,垃圾箱满了,垃圾倒在两旁,群蝇乱飞。洼处积水映见弄顶狭长的蓝天,除了纯洁的蓝天就是无数晾晒的衣衫,一楼一群密密层层。一阵风吹来,晾晒的衣物和窗边的布帘被吹的“哗哗”作响,和收音机嘹亮的声响合奏一曲。
老妇人们端坐在竹椅上,剥豆子、摘菜或者缝补着一件满是补丁的褂子。
头顶是支离破碎的天空,身旁“呼啦啦”一阵风似的跑过的孩子,墙头露出的夹竹桃开得正艳,是这里难得的绿色。
穿过弄堂,林瑶看到衣蛾手拎糨糊桶的人在电线杆上张贴调房启事。这些启事大都写明自家房屋的情况,希望调换的房子的要求,并留下联系方式。
“小姑娘要换房子吗?”
“不是,我就是看看。房子还能换吗?”
“能。弄堂里都这么做的。我家要分家了,就想用现在的大房子换两套小房子。”
调(换)房子,这样的事几乎闻所未闻,可在这个年代,却是普通沪市人改善居住条件的有限选择。
离开弄堂,林瑶便乘坐电车回外滩了。
在经过外白渡桥时,林瑶看到了沪市的友谊商店。秉承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理念,林瑶提前下车,在友谊商店附近逛了一圈便开出了“入场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