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抬为平妻

朝堂上又开始新一轮官吏调整,全面肃清贪腐和不作为的官员,随着人员变动,防御使、转运使等地方州府官职都有空缺。

仁宗吸取了辽国武将不强,边境屡吃败仗的教训,高度重视边将的安排。

然而真正可用之人稀缺,调整的调令改了又改,他仍然觉得差强人意。

太子忆起因写反诗被抄家流放的陕西转运使,之前他一直为这个口碑极佳的官员惋惜,现在正是帮他平反的好时机。

考虑到孙转运使的女儿还在西亭伯爵府做妾,他首先询问慕北辰的意见:“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我想奏请父皇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流放的陕西转运使官复原职,不知你作何想?”

“孙转运使为政颇宽,文武双全,中立无竞,确实是难得的将才。只因他凭栏吊古写了首《骊山诗》,思强秦、忆盛唐,就被利州通判以拥护前朝有反心为名举报,实在有些委屈。尤其利州通判已被证实勾结金人,他当时的举报有可能存在瓦解朝堂栋梁之嫌,太子不妨以此为突破口请奏。”

孙转运使确实被判的委屈,那日仁宗心情不佳,利州通判又只将他诗中追忆前朝的上半阕写在奏折里,却只字不提观古知今当思进退的下半阕,引得仁宗勃然大怒。如今再回顾,确实存在诱导之意。

利州通判如今已被广州知州指认同为《百官行贿录》涉案官员,此时确为平反的最佳时机。

太子也深以为然,于是便在小朝会后私下奏请仁宗。

仁宗沉思良久,那日他正在气头上,对孙转运使的处罚着实重了些,过后他也有些后悔,但帝王最忌讳朝令夕改,既然下旨就断没有更改的道理。

太子一方面剖析利州通判叛国的利害关系,另一方面拿出诗词的下阙,提供的平反理由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