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玉和宝钗听闻凤姐病情危急,急忙起身。丫头们点着蜡烛在一旁伺候。两人正要走出院子,这时王夫人那边派来的人说道:“琏二奶奶情况不妙,还没咽气呢,二爷和二奶奶先别急着过去。琏二奶奶的病有些奇怪,从三更天到四更天,她一直没停过嘴,尽说些胡话,一会儿要船,一会儿要轿,还说要回金陵归入册子去。大家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她就只是哭哭喊喊的。琏二爷没办法,只好去让人糊了船和轿,可还没拿回来呢,琏二奶奶正喘着气等着。让我们过来告诉你们,等琏二奶奶走了再过去。”
宝玉听了,疑惑地说:“这可真奇怪,她去金陵做什么?”袭人在一旁轻声对宝玉说:“你不是那年做过一个梦吗,我还记得你说梦到有好多册子,难不成琏二奶奶也要去那册子上的地方?”宝玉听了,点了点头说:“是呀,可惜我都不记得册子上写的话了。这么说起来,人的命运都是有定数的啊。但不知道林妹妹又去了哪里呢?听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要是以后再做这个梦,我可得仔细瞧瞧,说不定就能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了。”袭人嗔怪道:“跟你这样的人真没法说话,偶然提了一句,你就当真了?就算你能先知,又有什么用呢!”宝玉说:“只怕是不能先知,要是能的话,我也不用为你们瞎操心了。”
两人正说着,宝钗走了过来,问道:“你们在说什么呢?”宝玉怕她追问,便说:“我们在谈论凤姐姐的事。”宝钗说:“人都快死了,你们还在这里议论。去年你还说我咒人,你看那个签不是应验了吗?”宝玉想了想,突然拍手道:“对,对。这么说来,你倒像是能先知了。我索性问问你,你知道我将来会怎么样吗?”宝钗笑着说:“你这又开始胡闹了。我不过是就着她求的签上的话随便解释了一下,你就当真了。
你跟邢妹妹一样了,你丢了玉的时候,她去求妙玉扶乩,批出来的结果大家都看不懂,她还背地里跟我说妙玉如何有先见之明,如何参禅悟道。如今她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要是真有前知的本事,她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呢?这能算前知吗?就算我偶然说中了二奶奶的事,其实我哪里真知道她会怎样,只怕我连自己的事都不清楚呢。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能相信吗!” 宝玉说:“别提她了。你说说邢妹妹吧,自从咱们这儿接二连三地出事,把她的事都给忘了。你们家这么大的事,怎么就这么草草办完了,也没请亲唤友的。”
宝钗说:“你这话就迂腐了。我们家的亲戚就数咱们这儿和王家最近,可王家现在也没什么正经人了。咱们家又遇上了老太太的大事,所以也没大办,就是琏二哥稍微张罗了一下。其他的亲戚虽然也有那么一两门,但你没过去,怎么会知道具体情况呢。算起来,我们二嫂子的命和我差不多,原本好好地许配给了我二哥哥,我妈本来想体体面面地给二哥哥办这桩亲事的。一来因为我哥哥在监牢里,二哥哥也不想大操大办;二来咱们家出了这么多事;三来我二嫂子在大太太那边日子太苦了,再加上家里被抄了,大太太又比较苛刻,她实在是难受。
所以我跟我妈商量后,就将就着把她娶了过来。我看二嫂子现在一心一意地孝敬我妈,比亲媳妇还强上十倍呢。对二哥哥也尽到了妇道,和香菱的关系也很好,二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她俩和和气气地过日子。虽然日子穷了点,但我妈近来倒是过得安稳了一些。就是一想起我哥哥,难免会悲伤。而且她还经常打发人来家里要些用度,多亏二哥哥在外面账面上讨来钱应付着。我听说城里有几处房子已经典当了,还剩下一处,打算搬过去住。” 宝玉说:“为什么要搬呢?住在这里,你来回也方便些,要是搬到远的地方,你去一趟可得一天的时间。”宝钗说:“虽说咱们是亲戚,但各自住得安稳些也好。哪有一辈子都住在亲戚家的道理呢。”
宝玉还想说出不让搬的理由,这时王夫人又派人来说:“琏二奶奶咽气了。所有人都过去了,请二爷和二奶奶也赶紧过去。”宝玉听了,忍不住跺着脚,眼泪都快出来了。宝钗虽然也很悲伤,但担心宝玉过于伤心,便说:“在这里哭还不如到那边去哭呢。”
于是,宝玉和宝钗一同赶到凤姐所在之处。只见许多人围在那里痛哭。宝钗走到近前,看到凤姐的遗体已经停放在床上,顿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宝玉也拉着贾琏的手,忍不住大哭起来。贾琏原本已经哭过,此时又再度悲泣。平儿等人见没人上前劝解,只好强忍着悲痛,走上前去劝大家止住哭声。
然而,众人依旧沉浸在悲哀之中,难以停止。 贾琏此时慌了手脚,赶忙派人叫来赖大,吩咐他去操办凤姐的丧事。自己则去禀报贾政,等得到指示后再行事。只是如今手头拮据,办什么事都困难重重。贾琏又想起凤姐平日里的种种好处,心中更加悲痛,哭得愈发厉害。再看到巧姐哭得死去活来,他也跟着越发伤心。就这样一直哭到天亮,贾琏立刻派人去请大舅子王仁过来。 王仁自从王子腾去世后,王子胜又没什么能力,任由他胡作非为,已经闹得六亲不认。如今听说妹妹死了,不得不急忙赶来,痛哭了一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看到这里办丧事的各项事务都很简陋,心里很不满意,说道:“我妹妹在你们家辛辛苦苦管家好几年,没出过什么差错,你们家应该好好地发送她才对。怎么到现在,丧事的各项准备还没齐全!”贾琏本来就和王仁关系不好,听他说这些不讲道理的话,知道他什么都不懂,也就没怎么搭理他。 王仁把外甥女巧姐叫过来,说道:“你娘在世的时候,做事本来就不周到,只知道一味地奉承老太太,根本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外甥女,你也长大了,你看我什么时候沾过你们家的光!现在你娘死了,以后什么事都要听舅舅的话。
你母亲娘家的亲戚就只有我和你二舅舅了。你父亲的为人我早就清楚,他只看重别人。那年尤姨娘死了,我虽然不在京城,但听说花了不少银子。现在你娘死了,你父亲却这样随便地办丧事!你也不赶紧劝劝你父亲。” 巧姐说道:“我父亲也想把丧事办得风光些,只是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手里没钱,所以有些地方节省些也是没办法的事。”王仁说:“你的东西还少吗!”巧姐说:“去年被抄家,东西都没还回来呢。”王仁说:“你怎么也这么说。我听说老太太又给了不少东西,你应该拿出来。”巧姐不好说那些东西已经被父亲用了,只能推说不知道。王仁便说:“哦,我明白了,你不过是想留着这些东西做嫁妆罢了。”巧姐听了,不敢反驳,只是气得哽咽着哭了起来。 平儿见状,生气地说:“舅老爷有什么话,等我们二爷进来再说,姑娘年纪小,她懂什么。”
王仁说:“你们是巴不得二奶奶死了,好自己当家作主。我也没别的要求,把丧事办得好看些,也是你们的脸面。”说完,赌气坐了下来。 巧姐心里很不舒服,心想:“我父亲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我妈在世的时候,舅舅不知道拿了我们家多少东西,现在却把自己说得这么清白。”从此,巧姐便有些看不起她的舅舅了。 王仁心里却想,他妹妹不知道积攒了多少财物,虽说被抄家了,但屋子里的银子肯定不少。“肯定是怕我来纠缠,所以才都帮着这么说,这小丫头也没什么用。”从这以后,王仁也开始嫌弃巧姐了。 贾琏并不清楚这些,只是忙着去筹集银钱来办丧事。外面的大事交给赖大去办,家里也需要很多钱,一时间实在难以凑齐。平儿知道他着急,便对贾琏说:“二爷也别太伤了自己的身子。”贾琏说:“还顾得上什么身子,现在连日常用的钱都没有,这丧事可怎么往下办!
偏偏又有个糊涂人在这里纠缠,你说能有什么办法!” 平儿说:“二爷也别着急,要说没钱用,我还有些东西,幸亏去年没被抄走,放在家里。二爷要是需要,就拿去当了换钱用吧。”贾琏听了,心想这可真是及时雨,便笑道:“那可太好了,省得我到处去凑钱了。等我弄到银子,一定还你。”平儿说:“我的东西也是奶奶给的,谈什么还不还,只要把这丧事办得好看些就行。”贾琏心里对平儿十分感激,便拿了平儿的东西去当钱用,之后家里的各种事情也都和她商量着办。 秋桐看在眼里,心里很是嫉妒,常常在言语中抱怨:“平儿没了奶奶,就想往上爬了。我可是老爷的人,她怎么能越过我去呢。”平儿也察觉到了秋桐的不满,但并不理会她。
倒是贾琏心里明白,对秋桐越发嫌弃,有时候心里烦闷,就拿秋桐撒气。邢夫人知道后,反而说贾琏不对。贾琏只能忍气吞声,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凤姐的灵柩停放了十多天后,终于出殡了。贾政守着老太太的孝,一直待在外书房。那时候,府上的清客相公们渐渐都离开了,只有程日兴还留在那里,时常陪着贾政说说话。 两人提起“家里的运气越来越差,接连死了不少人,大老爷和珍大爷又都在外面,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外面东庄的地亩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情况肯定很不妙!”程日兴说:“我在府上这么多年,也知道府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为自己捞好处的。一年一年地往自己家里拿东西,那府上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再加上大老爷和珍大爷那边两处的开销,外面还有些债务,前些日子又损失了不少钱财,想要衙门里把被贼偷的财物追回来,那可太难了。
老世翁要是想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除非把那些管事的都叫来,派个心腹之人,到各处去清查一下,该辞退的辞退,该留下的留下,有了亏空就让经手的人赔补,这样心里就有数了。那座大园子,一般人是不敢买的。园子里的收益也不少,可现在又没人去管理。那年老世翁不在家,这些人就暗中搞鬼,闹得大家都不敢到园子里去。这都是下人们搞的鬼。现在把下人查一查,好的就继续用,不好的就撵走,这才是正理。” 贾政点头说:“先生你有所不知,别说下人了,就是自己的侄儿也靠不住。要是让我去查,我怎么能一一亲自了解情况呢。况且我还在守孝期间,也顾不上这些事了。我向来也不太管家里的事,家里的情况,我还摸不着头绪呢。”
小主,
程日兴说:“老世翁是最仁德的人,要是在别的人家,像这样的家境,就算穷起来,十年五载也不怕,向这些管家的要些钱也就够了。我听说府上的家人还有做知县的呢。”贾政说:“一个人要是靠家人的钱来过日子,那就太不像话了,只能自己节俭些。只是册子上登记的产业,要是真的存在还好,就怕有名无实。” 程日兴说:“老世翁说得太对了。我为什么说要清查一下呢!”贾政说:“先生一定听到了什么风声。”
程日兴说:“我虽然知道那些管事的有些手段,但我也不敢乱说。”贾政听了,就知道他话里有话,不禁叹道:“从我祖父那时候起,我们家待人都是仁厚的,从来没有刻薄过下人。我看现在这些人,一天不如一天了。可要是我摆出主子的架子来管他们,又会被人笑话。”
贾政和程日兴正说着话,这时门上的小厮进来禀告道:“江南的甄老爷来了。”贾政赶忙问道:“甄老爷进京所为何事?”小厮回道:“奴才打听了一下,说是承蒙圣上恩典,被重新起用了。”贾政说:“不用说了,快去请进来吧。”小厮出去将甄老爷请了进来。 这位甄老爷就是甄宝玉的父亲,名叫甄应嘉,表字友忠,也是金陵人氏,出身于功勋世家。原本与贾府沾亲带故,平日里也常有往来。只因前年犯了些过错被革去官职,还被没收了家产。如今圣上念及功臣,恢复了他的世袭职位,让他进京觐见。甄应嘉得知贾母刚刚去世,特意准备了祭礼,打算选个日子到寄放贾母灵柩的地方去拜祭,所以先过来拜望贾府。 贾政因还在守孝期间,不能远迎,便在外面书房的门口等候。
甄老爷一见到贾政,顿时悲喜交加。由于都在守孝期间,不便行礼,两人便拉着手,互诉了一番久别后的思念之情。随后,宾主分别坐下,仆人献上茶来,他们又聊起了分别后各自的经历。 贾政问道:“老亲翁是什么时候觐见圣上的?”甄应嘉回答:“就在前几日。”贾政说:“圣上如此隆恩,必定有亲切的谕旨。”甄应嘉感慨道:“圣上的恩典真是比天高,下了好多旨意呢。”贾政好奇地问:“都是些什么好旨意?”
甄应嘉说:“近来越寇十分猖獗,海疆一带的百姓不得安宁,圣上派了安国公去征剿贼寇。因为我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圣上便命我一同前往安抚百姓,而且马上就要出发。
昨天得知老太太仙逝,我特地准备了瓣香,到灵前拜祭,聊表我的一点心意。” 贾政赶忙叩首拜谢,接着说:“老亲翁此次出行,必定能上慰圣心,下安百姓,这实在是莫大的功劳,此行意义重大。只是我不能亲眼目睹老亲翁的奇才大展,只能远远地等候您的捷报了。现在的镇海统制是我的亲戚,到时候还望您多多关照。” 甄应嘉问道:“老亲翁与统制是什么亲戚关系?”贾政解释道:“我当年在江西任粮道的时候,把小女儿许配给了统制的公子,他们成婚已经三年了。但因为海口的案子还没了结,后来又有海寇聚集为非作歹,所以一直音信不通。
我十分挂念小女,等老亲翁安抚之事完成后,恳请您在方便的时候帮我去看一看她。我随后写几行字,麻烦您的随从带去,我就感激不尽了。” 甄应嘉说:“儿女之情,人之常情,我正好也有事情要托付给老亲翁。近日承蒙圣上恩典,召我进京。因为小儿年纪尚小,家中又缺乏人手,我便把家眷都带到京城来了。
由于圣上钦定的期限紧迫,我日夜兼程先行一步,家眷们随后慢慢赶来,到京城还需要些时日。我奉旨出京,不敢多做停留。将来我的家眷到了京城,肯定会到您府上拜访,我一定让小犬前来叩见。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让他得到您的教导。要是有合适的姻亲之事,还望您多多留意,我将不胜感激。”贾政一一答应下来。 甄应嘉又说了几句话,便起身告辞,说:“明日在城外再相见。”贾政看他事务繁忙,料想他也难以久坐,只好将他送出书房。 贾琏和宝玉早已在外面等候,准备代贾政送行。因为贾政没有传唤,他们没敢擅自进入书房。甄应嘉出来后,两人赶忙上前请安。甄应嘉一见到宝玉,先是一愣,心中暗自思忖:“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像我家的宝玉?只是全身穿着白色的丧服。”于是说道:“我们至亲之间太久没见,孩子们都互不相识了。”
贾政赶忙指着贾琏介绍道:“这是我兄长贾赦的儿子,琏二侄儿。”又指着宝玉说:“这是我的二儿子,名叫宝玉。” 甄应嘉拍手称奇,说道:“我在家的时候就听说老亲翁有个含玉而生的爱子,名叫宝玉。因为与我家小儿同名,我当时心里还觉得十分稀奇。后来想想,同名这种事也很常见,就没太在意。没想到今日一见,不仅面貌相似,举止也几乎一样,这可真是太奇怪了。”接着问起宝玉的年纪,发现比自己的儿子略小一岁。 贾政便趁机提起了自家的仆人包勇,还把甄家公子与自家宝玉同名的事情详细说了一遍。甄应嘉因为对宝玉格外留意,也无暇顾及包勇的情况,只是连连惊叹:“真是太罕见了!”说着,又拉起宝玉的手,显得格外热情。
甄应嘉担心安国公出发的时间紧迫,自己急需准备远行的事宜,只好勉强与众人分手,慢慢离去。贾琏和宝玉一路相送,甄应嘉又在路上问了宝玉许多问题。等甄应嘉上车离开后,贾琏和宝玉回来向贾政禀报了甄应嘉询问的内容。 贾政让他们二人退下。贾琏又去忙着核算凤姐丧事的账目。宝玉回到自己的房间,对宝钗说:“平日里总提起的甄宝玉,我一直想见却见不到,今天倒先见到他父亲了。
我还听说甄宝玉不久也要到京城了,还要来拜望我父亲呢。大家都说他和我长得一模一样,我才不信呢。要是他过几天真的到咱们家来,你们都去看看,瞧瞧他是不是真的和我长得像。” 宝钗听了,说道:“哎呀,你说话怎么越来越不注意了,怎么能说什么男人和你一样呢,还让我们去看!”宝玉听了,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连忙想要解释。欲知他会说些什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