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不是招娣》严格意义来说只是一部文艺片.......根据内娱过往文艺片上映的经历,票房都不会太高,即使有名气的大导演集结了大腕明星加流量组合的情况下,票房过亿的片子也不算多。
票房的数据并不好看,但这并不是说文艺片的质量不行,这是它的特性使然。
文艺片的一向受众小,且要么主题隐晦要么太具有教育意义,就可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钟里的观影时间,观众还没来得及品味出电影主旨时,观影时间就戛然而止了。思维活跃或者有,会觉得意犹未尽,而一般人却会额头前大大的问号:啥玩意?花了钱居然来看个看不懂的电影,下次再也不来了。
现阶段内娱的电影事业还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也就是这几年才逐渐有更多的观众愿意花钱进电影院去看电影,去感受所谓的更高层次的生活。毕竟放在从前,看电影是小康之家处于中上流生活水平的家庭才会愿意花钱去享受的生活。
很多观众都是这几年才逐渐步入电影院,看电影往往只是看表层所体现出来的。比如说,清晰明了的激情大片、让人时时哈哈哈大笑的喜剧片、爱恨分明的战争片.......简单来说他们更多是愿意接受主题浅显易懂的电影。这也是当下观众的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观众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一部电影。其实说白了,就是观众观影的思维还没被调教到观影时习惯性调动大脑去思考导演拍摄电影的目的是为了呈现什么样的思想。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看文艺片就跟做阅读理解题一样,得费脑子,还得时不时要联系时代背景才能得出答案.......目前进电影院看电影只图个开心或者爽快的观众,自然是对文艺片敬而远之,不太愿意买单。
《我不是招娣》上映前,出品方已经做好了票房不会太高的心理准备。当然这部戏的制作成本也不算高,控制在了六千万左右,按照行业的三倍比例习惯,票房去到1.8亿左右就已经回本了。1.8亿这数字也是近两年热度还算不错的文艺片的票房数字。首映礼结束后即使热度不错,专业机构预测票房时也只是估算在2.5-3之间。谁知道,上映第二天票房就已经差不多来到这个数字了。激动的投资方给邹末安排了各种采访,以继续为电影保持热度,防止后劲不足。
所以王彬冰就是想来给邹末提醒中秋这几天她也别想休息了,除了采访,她还有杂志封面要拍摄。C家那边见邹末新电影热度不错,也慷慨地给她推了封重量级杂志封面,双方共享热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邹末连轴工作了两三天,就在中秋节当天也是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当然了,孤家寡人的中秋节,就算是工作到凌晨也无所谓。只不过工作人员还是要回家过节的。
所以这天的工作也没结束得很晚,邹末回到名雅公寓时刚赶上央视的中秋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