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找回清姐

在大颂朝有许多国外商人跟随远洋贸易船只前来,有来自阿拉贡(法兰克)、威尼斯、亚历山大里亚、佛兰芒的布鲁格等地的商人,有黑人商人也有白人商人。

有基督教徒还有萨拉森人(阿拉伯人)、犹太人和许多其他有自己寺庙、屋舍的教徒。

他们生活在大颂朝,多居住在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还有来自各国的旅行家,以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居多。

泉州和广州可以称为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海外贸易发达,在这两个港口城市还形成了“华蕃杂居”的格局。

一些富人还会雇佣黑人当仆人,因为他们力大无比,虽语言不通,但敦厚朴实,也不会出逃,只要给吃饱喝足都会卖力的做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人称外国妇人为“菩萨蛮”,称黑人为“野人”,因为黑人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短且卷曲。

在两处港口城市,有擅长法兰克语和萨拉森语的大颂子民,雪莲已通过姜员外帮忙招募,不光是为了远洋贸易交流的便利,同时也是雪莲想将英语放到明面上。

多学习几门语言,也是为了多了解外面世界的发展。

雪莲计划着是将语言老师请到西塘,让手下的丫鬟们都跟着学,从中也能挖掘出一批有语言天赋的人才。

更可以让罗致远跟着学,这样在远洋贸易时便能主动出击,语言的便利会让交易所得利润最大化。

找老师的任务,光荣的交给了小姜爷,罗致远的大哥,他找到合适的老师会直接送到西塘。

接下来两日,众人都为着兴庆坊“霓裳羽衣”的开业做着准备。

银质、金质成套的小配饰被摆放在展柜里,缝制好的各式服装反复由模特演示,搭配上最适宜的首饰和妆容,力求完美的呈现在顾客眼前。

化妆品也迎来喜人的消息,澡王余家和吴家与“俏佳人”签订了供应香皂、肥皂、沐浴液、洗发液和蜡烛的协议,主要也是为了还这两家一个开业捧场的人情,

因着雪莲要存货为其他店铺的开业做准备,暂时只接受这两家的长期供应,除此之外不再接受批发的大订单。

长期供应自然要比零售合适,总得给个批发价。

当初没瞧上“俏佳人”产品的澡王王家、李家,待想要签订长期协议时,却只能无功而返,只能以市场价购进“俏佳人”的沐浴产品。

王家和李家的当家人悔不当初,却已追悔莫及。

在众人的期盼中,四月二十四日终于迎来了“霓裳羽衣”的开业,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鞭炮声声庆开张。

服装店的开业,走的是精品、高端定制的路线,没有“俏佳人”那般火爆的场面,更没有化妆品售卖的开门红,但各府的女眷们收到帖子捧场的不在少数。

服装店走的是长远利益,雪莲不心急,只将生意交给唐三娘和万掌柜打理,她还是更喜欢西塘的安逸,期待着园林的建成。

雪莲计划着再住上一日,便带上一百个筛选出来的工人回桃花村,化妆品生产可是要加把劲,囤积货物才能推动市场的开辟。

而福利院的建设更要加快进展,那荣养的土地清河县衙已划分完成,并立了界碑。

家中虽有爹爹和致远哥当代言人,更有朝廷派来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和工程师,其中还有斗栱的精英,但这些终归还需要她回去幕后策划具体的建设项目。

幼儿院和养老院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资源共享的存在,仿着现代小区功能,食堂、洗浴、游乐场、工坊、宿舍、综合商场、仓储区、后勤处和绿化区缺一不可。

因着从保密的角度和取材方便为出发点,临安化妆品的制作已经全部挪到花田作坊,陶三娘负责最重要的环节。

雪莲翌日,只带了竹心和承恩一家,由姜正陪着去了花田作坊。

陶三娘见了雪莲很是高兴,让随侍她的香兰,去小厨房里要了茶点款待众人。

陶三娘依旧沉默寡言,雪莲不用她相陪,以免耽误化妆品生产的进度,鲜花原料充足,正是撸起袖子大干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