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交年

这一家人因着机缘,得遇雪莲,才有了今日的转折,以后的生活会蒸蒸日上,不复灾难后的清贫和哀愁,也不会因吃不饱饭,而难以入睡,更也不会因为要交税而东拼西凑。

雪莲的愿想便是如此,希望更多的平民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能吃饱能穿暖,病了看得起医生,不至于听天由命。

至少在这一年的年关,因为有了雪莲的慈善事业,而使许多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至于流离失所;贫困的人家有了救济物,能把日子过下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技能,这些人肯付出劳动,便会拥有一份工作,挣上一份工钱,安稳度日。

葛婆婆带着姐妹俩又买了些糖块、干果,连平日不舍得用的灯油也买了一瓶,更是奢侈的买了两根蜡烛。

最后拎着东西也去了烧猪院,找了相熟的大和尚慧明买了十斤荤油,因从前与叶当家交好,这大和尚也是很照顾这一家老少,他身上有武艺,石壮等人自家中遭难后,便跟着慧明学些保身的技能。

慧明的武艺学的杂,石壮等人也跟着学的杂,南北融合,奇门技巧,

葛婆婆在大相国寺的北门外雇了一辆棕榈车,这种车专供拉脚,有顶盖,有上车门,门上按四季垂着不同厚度的布帘,将东西连人一起送回甜水巷。

到了家,都不用葛婆婆等人,跟着车子跑回来的小子们就把买的东西运进院里。

石壮看着厨房里满满当当的年货,感觉每一下呼吸都是那么甜,一如斑驳陆离的光阴中,投下的一缕阳光,更似行走在荒芜人烟沙漠里的行客,望见脚下的绿洲,有希望人才有奔头,有希望才会活的有滋味。

石壮将婆婆里外屋的门,都上了锁,又检查了西屋的门锁后,方走出院子,锁上院门。

一家人挤在车里,在车夫的一声吆喝声中向北马车街驶去。

从相国寺的东门大街经过东街南的高阳正店向北就进入了马行街,从这往东,街北是车辂院,南面是第二甜水巷。

再往南行,是最繁华的东华门外十字街南面的界身南巷,开封城内的霓裳羽衣和俏佳人分店便坐落在此。

节日里车水马龙,一路上可见骆驼、骡子、驴子等牲畜驮着竹篓子,篓子里装满了货物,若看到是用布袋子驮运的货物,十有八九里面装的是粮食。

要说东京城里最牛的车当数“太平车”,车的两个轮子和车箱一样高,车子前头的木板两端会向前延伸二三尺长,作为车把,驾车人在中间掌控着车把,一边挥鞭,一边驾驶,而车子后面有两个斜木脚拖。

这样的大车最多可以装载上万斤粮食,车前套着二十多头骡子或者驴子,也有用七八头牛拉车的,前后分作两行,车后还会拴着两头,遇到下坡时,跟车的车夫便会挥鞭吓唬尾缀的牲畜,起到减速慢行的效果。

太平车不仅用作运送货物,更是承担了城内搬家的大梁,其次还有“平头车”“串车”“浪子车”“痴车”等,都是节省人力的好帮手。

一行人在店门口下了车,车钱付过后,葛婆婆和叶真真为代表进店凭票将尺码报上取了鞋,三双女款,四双男款。

葛婆婆又给石壮和娇娇又多买一双换洗,这在贵人眼前当职,可不能一直穿一双鞋。

棉鞋用霓裳羽衣特制的包装袋分开装着,出了店门石胄和石柱两人忙接过去拎在手里。

一家人终于能在过年穿上新衣,大的几个倒能管理好表情,只几个小的,走路都是蹦蹦跳跳,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因着家里的年货齐全,零嘴也都采购齐全,几人便在街市里逛着,看到好吃的,买上一份,几人分食尝个味,燋酸豏、煎肝脏、奇豆、果木翘羹、红丝、蛤蜊、糍糕、灌肠……吃的众人嘴上冒油,眼角都是笑。

自从家道中落,白发人送黑发人,只余一家老少,便不曾这么开心过,更不曾如此这般奢侈的敞开肚皮想吃什么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