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医师结束一日的谈心工作后,会聚集一堂,写下心得,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
渐渐地这些绣娘走出了阴霾,敢于站在阳光下,由此更利于唐三娘的业务开展和技艺的提升。
唐三娘自从被雪莲点拨以后,就一直想要汇聚众家精髓,以湘绣形态为主,在生动逼真,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基础上,再加入其他绣法的精华之处。
运用单套针、双套针、施针、刻鳞针、游针、扣针、扎针等多种针法,以名家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根据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不同的针法,选配不同色阶的绣线,完成一幅画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配色方面,雪莲专门设立了,文绣室、染色室和设计室,工作室之间相辅相成,力求颜色上多样化,样式上新颖化,技艺上精湛化。
唐三娘更是带领专业人士利用湘绣在颜色上的特长,运用明暗对比突出主题,从而展现出更立体的艺术效果。
工作室的成立,人员的选拔,自有唐三娘和周嬷嬷等人操作,雪莲只管出钱和下达指令。
由唐三娘新创的技法绣成的第一幅作品,用在了大娘娘的生辰礼上,接着是寿安长公主的礼服和未来圣人的常衣。
在推出新品的同时,西塘百人精品绣娘团,只负责绣好十一月十一日,东京城服装展上的各类服装配饰。
再由唐三娘带着三十多位资深绣娘们,完成服装最后制作。
时间上有些赶,从技法研制到布料的染色完成,再到成品的绣制,留给绣娘们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
好在除了西塘精品绣娘团,在德善慈幼院里尚有十座绣坊,千人的后盾,源源不断的为刺绣事业输送人才。
绣坊不仅能够产生效益,而且安置了许多无家可归或是贫苦的少女和下堂妇们。
因绣娘需要保护眼睛和双手,练习技艺之外只需要用最擅长的针法去绣设计好的斓边。
不是所有绣娘都可以直接上手,还需要在授课技师的教导下学习“唐氏针法”,将自己最熟练的针法与“唐氏针法”相融合,再通过每周一次的校验后,方能晋级。
这些绣娘十人一组,有组长一人,五十人为一个班,选有班长,百人设有百长一人,百长直接向园长汇报工作。
绣娘们每日上午工作一个时辰后,休息半个时辰,这半个时辰需要排班代替院内的护工,陪伴孤寡老人和照顾婴孩。
这个时间段的老人和孩子,都已经由护工处理好吃喝拉撒等琐事,绣娘们要做的就是陪伴。
而护工们则需要到大厨房帮工,摘菜、洗菜、切菜、淘米,洗洗涮涮。
德善慈幼院的兴建,拉动了清河县的内需,不说一车车运进去的建筑材料,就是周边村落出产的青菜都被抢购一空。
除去清河县以及周边几个县城的石瓦匠人,等闲有一把子力气的男丁,也都蜂拥而至。
小商小贩的生意更不用说,也是空前的兴旺,脚店的大通铺更是人满为患。
更离谱的是,牲口棚都给倒腾出来,修修补补,遮遮掩掩,也安置了许多做工的外乡人。
建筑工人,每日管一顿午饭,上千份的盒饭也是个大工程。
饭好做,虽然不是上什么好米,但管够吃,两菜一汤,菜是一荤一素,忙不开,雪莲这边便只出餐具跟熟悉的饭馆订菜。
雪莲娘舅的餐馆,也出人出力,不仅帮忙做菜,且每日还要烧几大锅的绿豆汤送到工地。
雪莲的小姑父,被安排进了慈幼院做了后勤保障的管事,族里的叔伯、子弟,只要拿得出手的,都被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