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考察国家电力机车之都

三月初的朱洲,春意渐浓。李一凡一下飞机,就直奔中车株机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朱洲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李书记,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智能化列车控制系统。"朱洲市委书记王德明介绍道,"已经突破了很多核心技术,但在人工智能和芯片方面还有短板。"

李一凡仔细察看生产线。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分管领导,他深知朱洲的优势和困境:轨道交通产业基础雄厚,但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还有差距。

"王书记,我们可以把朱洲打造成全省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李一凡说,"南车有技术积累,完全可以向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转型。我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入星城的半导体配套企业,解决芯片短板;二是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三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创新。"

王德明眼前一亮:"李书记说到点子上了。我们正愁没有好的切入点,您这个思路很清晰。"

"朱洲的产业基础这么好,不能错过新一轮产业革命。"李一凡边走边说,"南车是国企,在体制机制上要大胆创新。我已经和省国资委沟通过,支持你们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参观完中车,李一凡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朱洲高新区。这里集中了一批智能装备企业,但规模还不够大。

"这块是我们规划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朱洲市长刘明指着沙盘说,"计划投资200亿,但资金缺口很大。"

李一凡认真听取汇报。作为省委常委,他要统筹全省产业布局,朱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确实有独特优势。

"这个项目很好,我支持。"李一凡说,"省里已经在筹建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第一期资金将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倾斜。同时,我会协调省内的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朱洲的智能制造项目。"

刘明大喜:"有省里支持,我们信心更足了。"

这时,省政府办公厅打来电话:省长李尚民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省产业基金方案。李一凡看了看时间,决定改变行程。

"王书记,刘市长,下午的考察先到这里。"李一凡说,"我得赶回省里开会。你们把具体方案整理一下,这周五省里开经济工作协调会,由你们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