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熊宁元忽然转过头来,似笑非笑地向秦文蕴发问:“秦同知啊,依您之见,此次交锋究竟哪一方能够胜出呢?”。
自秦思源两次出征皆获大捷,以及李战林英勇捐躯于战场之后,坊间便渐渐流传起一些不太中听的闲言碎语。
有人传言称,秦文蕴及其家族目光短浅,未能全力扶持秦思源的事业发展,以至于秦思源身为秦家一员,却对家族毫无归属感可言。
秦文蕴此刻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别看他贵为堂堂秦家家主,但实际上却无法随心所欲地调动整个秦家的所有力量。
这其中牵扯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和利益关系,并非外人所能轻易理解的。
再者,关于钱粮一事,他确实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虽说并非完全出于本心,但好歹也算是出过一份力的。
若不是他最后拍板发话,那收取土地之事恐怕也难以如此顺利地推进下去。
然而,事已至此,再去解释这些又有何用呢?众人心里早已认定他年老糊涂、目光短浅,无论他如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文蕴只能选择沉默不语。
此时,一旁的熊宁元还不忘趁机讥讽几句,可秦文蕴并未将其放在心上。
只见他神情严肃,一本正经地开始分析当前的局势:“从表面上来看,官军的确是人多势众,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战斗决心并不坚定,士气更是低落不堪,只要被迎头痛击,他们很可能会溃退”。
接着,秦文蕴话锋一转,指向自己所率领的保宁卫一方,自豪地说道:“反观咱们保宁卫,虽然人数较少,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士”。
“而且,大家士气高昂,同仇敌忾。所以,这场战斗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眼下还是个未知数。唯有真刀真枪地打上一场,方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