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教他们重新做人

谁知道到了跟前,守城士卒又说,一百文钱只能进一个人。

杜老二想,杜家八口人就是八百文,将近小一两银子了。

就算他们家如今有钱,也不能如此高调,就让儿子们回去了,谁要买什么东西报出来,回头给他们带。

所以最后只有杜老二夫妇抱着菱宝进了城。

杜星剑几兄弟则是守在自家马车和骡车那里,毕竟他们家的粮食和银钱也要看仔细。

杜幼菱他们进了城门,往前走是一大块空地。

想来盛世光景的时候,这一块地方都是给乡下进城,挑菜来卖的农户们。

但如今这个光景,哪还有农家有菜过来卖?

杜老二抱着杜幼菱,穿过这片空地再往前走,大概两百米的样子,就到了集镇街道里。

两旁店肆林立,吃食铺子也不少,茶棚烟雾升腾。

初秋的阳光,淡淡的洒在黑檐青瓦之间,也是多了几分热闹。

只是因为时间紧张,杜幼菱他们也没有仔细逛,只是买了一些新鲜的吃食。

十几包的糕点和十来斤的果脯,还有肉干之类能长期储存的食物。

几个哥哥只有二哥和四哥一人要了一本书,其他哥哥表示不缺吃不缺喝,也没什么想买的。

杜老二抱着菱宝,李月娘走在身侧。

他们沿着街道找了最近的一家书肆,给杜鸿羽买了一本他点名要的《尚书》,给杜清安买了一本《孟子》。都是四书五经,科举用书。

从家里带来的两本手抄书,他们俩早已熟记于心,甚至连夫子作的注释也早已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

也是如今家里有银钱了,兄弟俩这才开口让爹娘给买一本。

大历朝士农工商,读书一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像是科举用书,原装本一本就要十几两银子,而手抄本就便宜许多。

像杜家二哥和四哥原本买的就是那种手抄本,是书肆找读书人手抄的,一本书大概是二两银子左右。

二两银子,几乎也是一家农户半年的嚼用了。

可想而知,一家要培养一个读书人,要花多少银钱。

杜老二家原本也算是小富即安,可是一下子供两个孩子,读书科举也是有些吃力的。

好在,杜鸿羽和杜清安,他们俩实在是过于优秀,几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太过惊才绝艳,以至于镇上私塾的夫子主动免了他们兄弟俩的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