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历朝历代,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在是因为历朝历代,读书人的待遇都是最高的。
当然,培养一个读书人花销也是巨大的,再等他能考上秀才,拿到实际的回报,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
所以走科举之路,也算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同样高的路子。
也有一些耕读之家,为了改换门庭,全家供养一个读书人。
可是最后却没有考上功名,那么昂贵的书本费以及束修,足以拖垮一个富足的农家。
所以自古以来,改换门庭,也都不是好改的。
好在,这辈子,杜家因为杜幼菱重生回来,一起都变得顺利起来。
……
杜鸿羽、杜清安自然连声感谢“报喜官”详细告知他们秀才的特权。
随即那报喜官,也笑呵呵地让后边一直站在的衙役,将托盘拿来。
第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是一排整齐的银锭,十两一个,足足有十一个!
那报喜官笑呵呵地和杜鸿羽说:“这是一百一十两银,其中十两银是案首你两个月的廪银,另外一百两是京兆府尹大人特意表彰给你的,以资鼓励。也希望案首你再接再厉,三年后的乡试,能一举中举!”
杜鸿羽自然深揖了一礼,表达了对报喜官的感谢,那报喜官自然笑眯眯地应了。
之后杜鸿羽又转身向着京兆府衙的方向深揖了一礼,表达了对京兆府尹深厚的感谢之情。
那报喜官看向杜鸿羽的眼神,越发满意。
杜鸿羽这边结束了,自然就轮到杜清安。
旁边的衙役也端着一个托盘过来,里面也是十两一个的银锭,只是这托盘里只有六个。
其中十两是廪银,另外五十两是京兆府尹给的奖励。
也就只有前三名有,后面的人就没有这种待遇了。
而京兆府尹为什么给,因为整个京城的学子,只要是考上秀才的,以及考上举人的,都算在京兆府尹的政绩里,算是他教化有功。
要是在京兆府尹任期内,出了一个状元,只要这个状元是京城的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