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是排练成功正式演出了,便是平时排练时,也有不少人来观看。因郭府西院极大,到时戏台便搭在这里,艺人们便在这里排练。那阵阵新奇的乐声、歌声传了出去,便是郭府西院的院墙外,也聚起了不少人来听。而且随时都有行人被乐曲歌声吸引,驻足不行,一边朝里面张望一边细听。可院墙高大,又能看到什么?
还是开封府里的衙役们,觉得这里团聚太多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端,便上报判官石应芳。石应芳与郭威的关系正处在友好期,当然也收到了郭府送来的请柬,自然知道郭府是在排练两出大戏,而且已经知道了戏文,也是极感兴趣,早就决定到时肯定要带着家眷去郭府祝贺,“顺便”再看两出好戏。此时闻听下边来报,便命手下带着十来个人,去郭府西院外巡查,只要那些听曲的不闹事,便不用管。
郭荣自然也极会做人,开封府既然这么给面子,那他自然要投桃报李,也让人给抬出一张桌子几张圆凳,放在西院外,再弄几壶茶水、瓜子、果子什么的,算是招待开封府来维持秩序的那些衙役们;甚至有时衙役们换班下了差,想进去看一看那排练的戏剧,郭荣也让人进来观看。
但随着那些看过剧目排练的衙役们出来后,洋洋得意地宣扬着郭府中所排练的是从未有过的大戏,顿时让围在外面旁听的路人们更加痴迷了,而且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看那样子仅凭十来个衙役来维持秩序,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了。
石应芳听属下禀报,也有些头痛起来,不禁苦笑道:“本想着郭府不过是给老太太庆个寿,这京城里哪个月没有重臣府邸里贺寿的,谁也没引起过什么事端来,谁会想到并不算是顶级朝臣的郭威府中庆个寿,也竟然会引起这么大热闹来!”揉揉眉头,想了想便去齐王府,向齐王石重贵求援,让他给派些人手来。
本来石重贵也接到了郭威亲自送来的请柬,开始并未当回事儿,这时听石应芳一说,也不禁来了兴致。年前他的王妃张氏病逝,他并未续娶,只是背着人在勾搭那位天姿国色的二嫂冯氏,正想方设法地讨她的欢心呢,心念一转,便笑了笑一挥手道;“郭文仲近来屡向孤王示好,而且他是阿爷的心腹旧部,一向被阿爷视为股肱之臣,极得阿爷信任;而且你也屡次向孤进言,说若得郭文仲相助,比得无数酒囊饭袋都要强!孤知你是真心为孤着想,你既然提了这事,那好,就依你派一百皇城司的军兵,但不要闹出什么大动静才好。”见石应芳高兴的直点头,又问道:“一百军兵可足够用么?不行的话孤还可再派些。”
石应芳笑道:“足够了足够了!殿下啊,郭府院墙外虽围了不少人,但人家可不是闹事的,是去听新曲子听戏的,一般来说不会出什么事。但臣为殿下辅助,却不得不未雨绸缪啊!无事当然为好,一旦有事,咱们也能迅速处置,而且也不致惊扰了郭家的老太太。”又凑近了笑道,“殿下,郭文仲虽然向殿下示好,但他为人忠诚耿直,便是平时咱们想跟郭威交好,也没什么好名目,而且郭威也从不收礼;但这次是他家老太太过寿,咱们怎么做,他都得接着啊,否则岂不要落个不孝之名?所以依臣愚见,殿下此举,那郭文仲怎么也得领情吧?”
石重贵哈哈大笑起来,拍着石应芳的肩膀说道:“既然郭文仲是为他们家老太太办的寿宴,那本王到时候一定要去祝贺一下!”见石应芳点头,便又小声说道,“孤的二嫂如今独自在家,有些郁闷,既然郭府中在排练新曲……还有那什么大戏,只怕她也是想去看看新奇的……”
石应芳自然知道石重贵的心事,但像他这样的出身,也从来没有将此类事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何况他们先祖乃是沙陀人,沙陀人更是不把这种事情当回事了,父兄去世,子弟将父兄妻妾占为己有的事实属寻常!听到石重贵的交待,石应芳便微微笑了笑,点了点头。二人算是各自心中有数了,石应芳便即告辞:“殿下,臣的事情说完了,那臣就告辞?剡王那边……臣让臣妻去看看,与剡王妃说说话,一块去郭府给郭家老太太提前拜个寿,这也是咱们宗室代陛下体恤臣工、维护朝廷了。”
剡王便是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胤,石敬瑭起兵时被后唐末帝杀害,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追封为剡王。石重胤被杀前才成婚不久,但因成婚时间太短,妻子冯氏并未给他生育一儿半女。
石重贵笑着点点头,不再说什么。石应芳便即告辞,先回了自己家里,准备了些礼物,让妻子带着立即去剡王石重胤家里,邀请剡王的未亡人冯氏去郭府,给韩氏拜寿;随后自己便拿着石重贵的手谕,去皇城司申领石重贵派给他的一百军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府这边为庆贺韩氏六十大寿,此时已经粉饰一新,张灯结彩。正堂上也挂起了大幅寿字,四周及外边廊檐下,都摆上了开得正盛、五颜六色的月季花。月季有多种花色,但最得国人喜爱的就是红色月季花,而且月季中开得最好看的也是红色的月季,因此月季花又有个别名“月月红”!此花后来成为千年后西边那座城市的高花,而汴梁城的市花则成了菊花。
西院这边则按薛平平的策划,搭起了高高的戏台。因怕到时天公不作美,连下边也搭起了棚子。
此时除了府中的孩子外,便是忙忙碌碌的教坊司的官员和艺人们。他们按照薛平平给的戏谱,不但加班加点的将薛平平给的两出戏《满床笏》和《麻姑献寿》给排练出来,连薛平平最初设想的《五世请缨》也给排练出来。
豫剧《五世请缨》是杨家将的故事,一千多年后的几乎各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有的叫《百岁挂帅》,有的则叫《十二寡妇征西》,说的是杨家将第四代杨文广被番兵围困,消息传回,文臣主和,杨家将主战。正在欢庆佘老太君一百零七岁寿辰的杨家,闻此噩耗,悲痛过后,便由佘老太君上殿请战。此后佘老太君百岁挂帅西征,击败番兵,求出重孙杨文广,得胜回朝。
薛平平犹豫的原因则是,此戏讥讽宋室君臣还不如一群女子有骨气,遇到外敌便只知妥协纳贡。虽然此时北宋还得差不多二十来年后才能建立,但问题是……不但未来的宋太祖、宋太宗那两位皇帝在郭府跑来跑去的帮忙,他们俩的父亲、被他们追赠为宋宣祖的赵宏殷,以及他们的母亲杜氏、姨娘耿氏都在郭府里跑前跑后的忙碌着呢!真要将他们后代的干的丑事现在给扒出来,薛平平有点“于心不忍”。可想了又想,祝寿的戏除了那出《满床笏》和《麻姑献寿》之外,好像也只有这出《五世请缨》最为出名也最好看了。而且——薛平平极为喜爱《五世请缨》中的那段恢宏大气、气势磅礴的开场曲,一向认为与西方吹嘘的最顶级的交响乐名曲相比较,也是毫不逊色!为祖母庆寿,并祝祖母福寿绵延,又怎能不把这段名曲演奏出来让祖母和客人们都欣赏一下呢?最后薛平平干脆不管了,反正就是现在演出来这出戏来,谁也不知道是演的什么时候,居中人是谁,只会以为此剧乃是虚构。因为历史上根本找不到相似的人物和事件啊,想要看到剧中的人物,至少还得二十来年呢!现在那位杨老令公杨继业和佘老太君的原型折氏,大概还都是小屁孩吧?薛平平一想到后世妇孺皆知、沙场百战的杨家将的两位老祖宗现在还是小屁孩,就有点乐不可支。